从8月30日开始,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正式发行,包括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和1元、5角、1角硬币。
刚发行没几天,它们比较神秘,大多数人也都还没过过手,虽然人人都喜欢人民币,但是人民币上的文化要素你仔细观察过吗?从面额低的开始,我们一起来看看。
1元的正面花卉是兰花
背面风景是西湖
在新版人民币的设计要求中,不光要体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与植物花卉,更要把我们五千年文明融入进去,1元纸币的背面,是庙底沟彩陶中的金乌负日图。
金乌,又叫三足金乌,中国神话中的神鸟。古人认为,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
太阳之所以会日出日落,都是由于这只“金乌”负载着太阳活动的原因。因此“金乌”也作为太阳的别名之一,出现在各种神话故事里,比如著名的“后羿射日”。
金乌的形象演变
而在它的底部,还有一层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回纹。正面,有两个马家窑文化彩陶抽象表述,这些丰富多彩的彩陶艺术品,犹如闪耀的繁星,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充分显示出古代艺术大师卓越的创作才能。
5元纸币的正面,有一组装饰繁复的图案,这种图案经常出现在过去宫殿、寺庙之类大型的古建筑里,因为这些建筑的性质,要求了它们连屋顶都要修得讲究,于是乎,“藻井”应运而生,也就是5元纸币上的那组复杂图案。
1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选用著名的长江三峡,气势磅礴。而在正面,很容易辨认出两组在瓷器上经常出现的缠枝莲纹。一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下方,一组则作为毛泽东像的背景。
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作为瓷器装饰的纹样形式之一,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故称缠枝纹,明代称为“转枝”。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
斗彩缠枝莲纹罐 明成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缠枝纹是以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
20元纸币的背面,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而它的正面有一组威严肃穆的花纹,其中似乎还隐约能看到一对眼睛。这个图案所代表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辉煌——饕餮纹。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古人究竟想刻画什么东西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它们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
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 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50元,给人的感觉就复杂很多了,网友们曾经发现50元人民币上面的纹饰,看上去像是四个人,于是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一个由四个人做主角的传统文化作品——《西游记》。
其实,50元上面的纹饰是羌族的刺绣图案。
羌族人民的挑花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羌人擅用自制工艺品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羌族挑绣图案的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免、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等。
最后,大轴的100元终于登场,前边这么牛的东西都登场了,那要如何才能镇住这最大面额的粉红色毛爷爷呢?答案是漆器。
和50元一样,100元上的这一组图案,曾经被网友认为是实锤了“喵星人已经攻占地球”,但其实不是网友们想的这样,它来自一组漆器的图案。
漆器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诞生,战国是中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引发的伦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该时期的漆器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漆的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
湖北江陵县雨台山出土的战国时期漆器上的图案,是第五套人民币100元上的图案原型。
器内涂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非常适合在100元之上代表大国风貌。
彩绘漆云凤纹大圆盘,西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传统文人,普遍认为金钱是俗套的东西,但是能把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东西做得如此脱俗,用一套人民币就可以领略我们优秀的五千年传承,不得不说设计者们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