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途司机转型为职业鸡蛋雕塑艺人,使命感更高。
一枚鸡蛋能做什么?炒个饭还是炒西红柿?那是吃货的想法。最近在某档电视节目中露面的“牡丹亭”,你绝对想不到这货竟然是杨星国用蛋壳做的。对他来说,蛋是一件艺术品。从被一枚蛋征服,到用蛋征服更多的人,这是他正在经历的事情。
1978年,杨星国出生在青海省格尔木市的一个普通的回族家庭。因为远离城市,家里没有电视也没什么玩具,他经常利用废旧物品创新,做一些手工来丰富自己的单调的生活。一开始这种创作只是用来打发时间,没成想这个小小的兴趣爱好,却让他获得了市里举办的手工大赛第一名。由于父母都是青藏公路的第一代建设者,加上种种不可抗拒的因素,他初中还没毕业就在青藏公路上开始了长达20年的长途货运工作。但他依旧没有停下自己的手作之路,而且每次创作时都会把图文教程发布到网上。
大概10多年前,网上一枚被雕刻成“千疮百孔”的蛋彻底征服了杨星国。他开始思考着走上另一条人生的道路,从一名货运司机转型为蛋雕艺术家。一开始他的家人并不能理解,觉得这是典型的不务正业,所以他只能一边开车一边摸索着蛋雕。直到2016年,他受邀参加了一次蛋雕艺术展。这次经历让他彻底下定了要做一个职业蛋雕艺人的决心。除了琳琅满目的蛋雕作品,当地政府对蛋雕艺术的支持也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事实证明,这个决定确实是正确的。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他的原创作品“河州蛋雕”很快就在抖音上收获了几千万的点击量。
蛋雕可以说是不花钱的艺术,没有复杂的工具,一支铅笔加一把刻刀就够了,材料更是家家都有。可是当杨星国用家里的鸡蛋开始做实验时,才发现想在鸡蛋壳上雕东西简直难如登天。蛋壳又薄又脆,稍有不慎就容易雕坏,有时甚至手上用点力,整个作品就被捏成一地碎片了。但越是这样他就越来劲,哪怕没有什么领路人而是全凭自己一点点琢磨。人们看到的他的那些作品,都是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吃了数不清的炒蛋后才得以诞生的。
按杨星国的话说,想要完成一件蛋雕作品,选蛋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蛋的质感合适,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把内部清空、清洗,做防腐处理后才能使用。画在蛋壳上的图案跟画在纸上的又有差别,勾勒出轮廓后还要反复修改,才能正式开始雕刻。由于自己没有绘画功底,只能找一些书籍来临摹。而不同的蛋又需要不一样的力度,从鹌鹑蛋到鸵鸟蛋,从0.2毫米到2毫米厚,甚至每个蛋的质感都有着细微的区别,想要提高成功率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只有反复练习,直到想要雕刻的图案烂熟于心,刀工游刃有余,一拿起蛋壳就能分辨是否合适才行。
在对自己的手艺有了足够的信心后,杨星国开始将雕刻的目标从花草转向人物肖像。第一个成功的作品是他照着姐姐的照片雕刻的,家人看了之后都说跟照片一个样。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于是他把亲戚朋友的照片要了个遍。
如今杨星国的作品已经多达一两千件,让他最满意的就要数“牡丹亭”了。外层的“亭子”是把非洲鸵鸟蛋分割成300片,一片片打磨成瓦片的样子拼接的。内层的“牡丹”则是用鸸鹋的蛋壳雕刻而成,就连色彩也是利用了蛋壳原本的4层颜色。杨星国说这个作品足足花费了半年才完成,用到的工艺非常之多:浮雕、阴雕、阳雕、镂空雕、拼雕等等,此外还加入了机械原理让它可以旋转起来。那些原本冰冷的蛋壳,在他的手中变成了一件有着国画神韵的艺术品。
在杨星国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一些砖雕、木雕、葫芦雕刻的图案和技法。他把这些河州雕刻文化融合在一起,开创了河州蛋雕工艺。随着技艺的不断精进,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河州工匠、蛋雕艺术家、世界蛋艺术协会特邀会员、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河州蛋雕艺术创始人等头衔一个个接踵而至。当然,跟随着这些名头一起到来的,还有传承的责任。
虽然蛋雕艺术是近几年才被人们逐渐认知的一门艺术,但究其根源还要追溯到明清时期。那时的人们会在蛋壳上简单刻画一些吉祥的图案以示祝福。后来人们发现在深色的蛋壳上刻画会出现白色线条,且颜色会根据力度的不同出现深浅上的变化,这才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蛋雕艺术。如果这门本就承载着祝福的传统手艺就这样消失,着实可惜。杨星国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把自己的手艺教给孩子们,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和作为一名手艺人的使命感,更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份祝福。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