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鹳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是濒临灭绝的鸟类。据国家林草局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东方鹳种群总数已超过7400只。
镜头记录东方白鹳幼鸟学习飞翔珍贵瞬间
眼下,在我国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东方白鹳幼鸟们羽翼渐渐丰满,他们开始学习飞翔,为接下来的离巢和漫长的迁徙做足准备。
在这个鸟巢里,东方白鹳幼鸟在父母的指导下正在努力认真地学习飞翔的基本要领。小家伙儿们使出浑身力气,迎着风,勇敢地张开翅膀,踮起脚尖,身体不断地向上跳起。表现好的幼鸟还能在半空中飞一会儿。在正式离开自己的家,独立飞翔前,这样的动作,东方白鹳幼鸟每天都要反复练习。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高级工程师 赵亚杰:需要练习扇动翅膀,翅膀要足够有力量。另外一方面要学习技能,飞翔的时候不完全靠自己的体力,还有利用热气流上升,盘旋、滑翔飞上去,这样有一个助力会节省自己体力,迁徙过程中这些本领是都要学会的。
赵亚杰告诉记者,目前开始练习飞翔的幼鸟大都在60日龄左右,它们的翅膀长度和身体高度已经接近成鸟,现在是学习飞翔的最佳时期。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高级工程师 赵亚杰:它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在巢周围,在1公里到10公里的范围内练习飞翔,大概需要7周左右的时间。翅膀必须足够坚固了,会用了,才会独立地去觅食,飞的距离更远。
“环志”东方白鹳幼鸟 助力种群研究
东方白鹳喜欢在高处建巢,这给环志幼鸟的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工作人员需要爬上距离地面12米的鸟巢,趁着东方白鹳父母外出觅食的绝佳时机,将幼鸟装进袋子里,带回地面。在对幼鸟的身高,体重,翅长以及喙长等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以后,研究人员会在幼鸟的腿上戴上彩环和金属环,在背上装上卫星跟踪器。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助理研究员 陈丽霞:体重基本上5公斤以上,翅膀都长得跟成鸟差不多了,大概50到60日龄,幼鸟初飞之前,在不影响它未来的生活跟飞行的情况下,就可以给它戴(环志)。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金属环上的信息比较详细,上面标记有环志的国家,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的通讯地址和全球通用的唯一编码。彩环上的字母和数字也遵循一定的编排规律,就连彩环的颜色不同国家和地区都会有所区分。这就像人的身份证号码一样,金属环和彩环也是这只鸟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
卫星跟踪器则是更加先进的环志手段,通过它,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鸟的动向。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助理研究员 陈丽霞:通过定点传回来的信号,咱们就可以了解它的迁行路线,它的一些活动区,包括越冬在哪里。如果是幼鸟的话,可能它头一年不会繁殖,它会在哪度夏,它在离巢或者是在迁徙之前,咱们可以了解幼鸟的一些活动范围。
据了解,工作人员已经连续多年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志工作,加上今年环志的20只东方白鹳幼鸟,他们一共环志了69只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繁育幼鸟数量有望突破往年
东方白鹳对繁殖地的生存环境要求十分苛刻。近年来,随着生态补水和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东方白鹳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育后代。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东方白鹳繁育幼鸟的数量有望突破往年。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 王安东:前几年我们累计环志了49只东方白鹳的幼鸟,通过今年监测发现已有9只又回到我们黄河三角洲繁殖筑巢。
镜头里的这只正在喂养后代的东方白鹳,它的一条腿上戴着标有S51字样的环志,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对它已经持续监测了多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这只原本迁徙的候鸟今年春天返回保护区后,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现在它的鸟宝宝们也羽翼渐丰,成长得很健康。
东方白鹳种群选择在这里成家立业,踏踏实实繁衍生息主要还是得益于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近年来,当地政府在保护区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湿地恢复和生态补水工程,畅通黄河流路,保障生态补水需求。仅在去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水达到1.43亿立方米。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 王安东:通过湿地恢复、生态补水,我们的湿地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水质变好了,鱼的种类数量增加了。东方白鹳是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因此东方白鹳种群也不断的扩大。
据监测,今年,东方白鹳建巢超过120个,孵化幼鸟超过了300只,幼鸟总数量有望创新高。
自从2005年首次成功繁殖2巢7只幼鸟之后,截止到去年,东方白鹳已经累计成功繁殖雏鸟1954只,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因此成为了全球东方白鹳繁殖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编辑 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