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第一句讲的是“人的开始、性本线”,人的本性只是美丽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差异,有好有坏,想想读书时的美丽、纯真和幸福,又看到孟子说“仁义礼地、外道或”
然而人总是要成长的,经历多了之后,不免有些自我怀疑。读了地理,知道了地球有南北两极,接触了物理,才知磁铁有正反两极。自己不由的有了杂念,既然人可以“性本善”,是否也可以“性本恶”?于是翻箱倒柜,还真找到了“证据”。
于是荀子的《荀子·性恶》给了我刨根问底的动力。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他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教导的结果,《悯农》的作者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食物来之不易,自己却做了个贪官,学富五车之人,自然明白什么是“仁义礼智信”,什么是“善”,无意间倒也佐证了“性本恶”。
不禁自我怀疑,自己是“善”还是“恶”?后无意间读到了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写到“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仁义,而充其本然之厚黑”,去掉外在的仁义道德,寻求本身之厚黑,倒也遥遥呼应“性本恶”。
于纠结中过了许久,有一天幡然醒悟,为什么不能以仁义之心,行厚黑之道!于是乎拍案而起,道“我真'聪明'”。
然而人之善恶终没有个结果,后来参加工作,又为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由于工作原因,接触到很多投资者。荀子曰“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财利之心,然投资者努力挣钱,为了让家人和自己有良好的生活品质,是人之“恶”吗?今有放生之人,却没有考虑放生之物是否对环境有影响,环境是否适合其生存?是人之“善”吗?
于此反倒认为是人性之“私”,其中有善恶!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我们看到的是众生为自己和家人忙碌的身影,于国家而言,维护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自己而言,维护的是家人和自己的利益。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想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的去争抢有限的资源,生存空间,甚至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进化。深林里的大树拼了命的往天空生长,为了争取更多的阳光养分,为了生存下去,人性有“私”,万物或许也如此!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个体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通过分工和市场作用,使国家富裕,这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模式形成的因素。这种模式下,人人都可获取市场信息,自由竞争,这也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私”。
从个体到集体,从人类到动植物的活动中,处处有“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或许是最值白的解释了吧。很喜欢一句话“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水深火热”,欲望,才是前进的动力,“私”并无对错,也并非是个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