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岁时,父亲因贩毒被捕,母亲抱着他弟弟。15年后,他也因为贩毒被判了12年,女儿刚好一岁,女朋友抱着他的第二个孩子!
因严重脑积水被医生判处“死刑”的孩子在父亲的“培养”下学会了走路、游泳、骑自行车、弹吉他、画画,一直到上海某区重点中学二年级。
本以为这是个励志故事,但命运喜怒无常,父亲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种下了诅咒……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两个故事。说是故事,其实背后都是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命运残酷也好,悲悯也好,还有漫长的人生路需要他们咬着牙走过。
男人贩毒被捕,女人怀着身孕,父与子几乎重复的犯罪人生
6年前,刚辍学的13岁少年从云南到深圳去打工。刚下火车,少年就在电话里得知,父亲因贩毒第二次被警察抓走了。
不久后,父亲被判了死刑。二审法庭上,少年和母亲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父亲一句话都没说,只是从囚衣兜里掏出一张照片递给了母亲。
6年后,少年长成19岁小伙子,却已经在云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简称:未管所)服刑3年了,同样因为贩毒。
■罂粟
少年,姑且叫他袁全吧,其实跟父亲并不亲近,甚至都没怎么相处过,但父子俩的人生却惊人地相似。
袁全一岁那年,父亲就因为贩毒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当时,母亲正怀着他的弟弟。父亲入狱后,袁全被送到爷爷奶奶家,母亲将弟弟交给外婆,独自去了广东打工。
9年后,父亲提前释放了。虽然袁全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父亲没有感情,但一家四口终于可以在一起了。母亲不再外出打工,不久,又怀上了第三个孩子。
但随着父亲因贩毒第二次被抓、被判死刑,家还是散了。
悲剧没有就此停止。
那一年,还有四天就过年了。袁全骑着摩托车从邻村回家,5名警察把他拦住,从他的衣兜里翻出了数量不小的海洛因。那一年,袁全16岁,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如果他年满18岁,刑期就不止12年了。
“非常后悔,夜里躺在监舍里,常常睡不着觉,想漫长的刑期,想家,想爷爷奶奶,想孩子……”面对前来采访的作家,袁全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和后悔。
“想孩子”——你没看错,袁全有孩子,而且有两个。
14岁的袁全跟比他大3岁的少女同居,第二年生下了一个女儿。他被捕时,女儿一岁,女友正怀着他第二个孩子。跟父亲第一次被捕时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
为培养“正常”孩子,父子俩付出惨痛代价,少女无辜被伤害
17岁的孙小林(化名)在上海一所区重点中学读书,他学习并不好,不管怎么努力,成绩永远是班上最后一名。
班主任说,如果再这样下去,就让他转学。父亲说,再考不好就别念书了。其实,父亲只是吓唬他,但这句话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天放学后,小林路过一个小区,迎面走过来一个女学生。看着女孩儿微笑的脸,一个恶毒的念头袭上心来。小林突然从书包里掏出了早晨带来的水果刀,向女孩儿身上胡乱捅去……
警察找上门时,父亲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倾注了一生心血的儿子居然变成了杀人犯。父亲更不知道,小林最恨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和班主任老师。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林的故事还有隐情:悲剧的命运早在小林出生时就已经注定。
因为难产,小林患上严重的脑积水,脑神经一圈坏死,比脑瘫还严重。医生暗示放弃这个孩子再生一个。夫妻俩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父亲抱着六个月小林搬了出去,开始了抚养一个脑积水孩子的艰难人生。
养育一个孩子要花费多少心血,何况是个病孩子?倾家荡产治病不说,光是喂奶、换尿布、洗澡、哄睡等日常照顾孩子,就让父亲几乎崩溃。
小林不会爬,一位儿童医院的教授教给父亲一套方法,拿针(尖锐的东西)扎孩子的脚后跟,刺激孩子的神经,孩子受到刺激就会往前拱,慢慢就会爬了。
残酷,但奏效了。父亲看到了一线希望。在接下来的14年里,他就用针扎原理,一点点把小林培养成一个看上去正常的人。
需要小林学会的内容,父亲都要提前学会;父亲不想告诉老师孩子有病,就把上课该学的内容提前十遍二十遍地教给小林……
父子俩吃了常人难以承受,甚至难以想象的苦。巨大压力下,父亲得了严重的焦虑症,一头乌黑的头发都掉光了;儿子觉得人生太痛苦,还不如结束!
70多岁高龄,6次心脏搭桥,老作家和爱人相携走访11省区市
两个故事,都来自《妈妈,快拉我一把》这本书。
■作者:张雅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书里记载了很多未成年犯罪的故事,他们都是暴力、抢劫、杀人等八大刑事犯的犯罪者:有个云南的13岁孩子,抢劫100多次;湖南的15岁少年,因为家里制止他吸烟,就把母亲和妹妹都杀了;因为不经意看了“老大”一眼,5个少年就合伙把人给活活打死了……
这不是我们熟悉的生活,也不是社会的主流,但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真实存在。
本书作者张雅文曾是国家一级速滑运动员,有着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是一位坚韧不拔、勤勉奋斗、有着家国情怀的作家。
张雅文一生著作丰富,获奖无数,她的《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曾被当成国礼赠送给比利时国王。她写这部作品,是出于一种远远大于作家的“母性责任”。
■张雅文
张雅文曾在北方一座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安家,那里住的人员很杂,工人、农民、劳改释放犯、小偷、抢劫犯、吸毒的等,什么人都有。张雅文左邻家的男孩儿因为盗窃判了4年,右邻家的男孩儿因偷东西被人杀害,斜对面住的男青年是在逃杀人犯……
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张雅文和在法院工作的先生整天提心吊胆。不知道该怎么办,张雅文只好严加管教自己的孩子。孩子们提出抗议,说她是“老虎妈子“,日子过得像“蹲监狱”。
但张雅文不敢撒手,紧紧拽着两个孩子艰难地走过关键的童年和少年,直到他们考入高校。为了孩子,张雅文放弃了多次出去深造学习的机会。
作为母亲,张雅文经历过一些母亲所经历的一切:迷惘、痛苦、无奈,甚至绝望……回想当年,她感到后怕,几经思考,她决心进行这次艰难而痛苦的采访与书写。
创作这部作品时,张雅文已经70多岁了。经司法部批准,张雅文和先生周贺玉不顾身体的病痛(俩人加起来做过6次心脏搭桥手术),从2016年12月8日至2017年7月26日,自掏腰包,走访了上海、浙江、广东、云南、广西、内蒙古、陕西、河北、山东、黑龙江、北京等11个省区市的未管所及三所女子监狱,与242名未成年犯、监狱干警、专家学者等深入交谈。
此外,她还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又经过近一年的呕心沥血,张雅文终于完成了这部29万字的长篇纪实。
采访犯罪的未成年人,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每次采访都哭,本来我就爱哭,这次我眼睛都哭瞎的感觉。后来我爱人每次一采访就把一沓纸放在那儿。”张雅文说,《妈妈,快拉我一把》是一部凝聚着她巨大心血和经济付出的作品,她希望大墙内的钟声,能警醒大墙外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孩子的心灵。
未成年犯罪触目惊心,更触目惊心的是他们的生长环境
记得亦舒说过:儿童的不幸,大抵不属于咎由自取类,通常悲剧无端降在他们身上,真正可怜。
不是为这些人辩护,他们犯了罪,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一点毋庸置疑。
作家已经70多岁了,不辞辛苦,自掏腰包,来做这件事,相信也不是要为“罪”辩解,而是希望找到救赎。
因为让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绝不止他们自己。
犯罪学上有句名言: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下扳机。
除了极少数生性顽劣的少年,眼睛里透出一种冷飕飕的、令人脊背发凉的杀气,张雅文采访的大部分少年犯,内心都饱含着种种辛酸与迷茫,都有许多令人痛心的故事。
有的是因为缺失了亲情和温暖,有的是因为缺少了家庭教育,有的是因为生存环境不好,有的也是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还有的是考试分数的高压、校园欺凌,等等。比如那个儿子重蹈父亲覆辙的故事里,他们所在的村子,二十几户人家,家家都贩毒,先后有二三十人被判刑。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罪与非罪绝非鸿沟,家庭不和、暴力管教、望子成龙、溺爱、放任……都可能使他们坠入地狱。早年的经历,让张雅文深切地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关键的启蒙者,父母的责任心往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愿所有的父母都读读这本用“母亲的心、作家的笔”完成的好书。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张翠平
■编辑/张翠平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