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塑造了慕容复这个角色。虽然是一直努力光复大烟的有希望青年,但慕容家族从北魏到北宋发展了几百年,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不断融入汉族,成为汉族之一,属于大烟的历史不复存在。
慕容鲜卑人在北魏以后经历了曲折的民族发展历程,而且在北魏时期经历了三次改姓,从最初的迫害被迫改姓,到时过境迁之后恢复了旧日的姓氏,鲜卑慕容一族从南北朝到隋唐一直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慕蓉氏原是东部鲜卑的一个分支,在晋朝的时候,由塞外的迁移到边郡,逐渐发展壮大,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了前、后、西、南四个民族政权。随着拓跋氏北魏的崛起,并且统一中国的北方,慕容鲜卑人大部分被纳入了北魏统治之下。
在北魏之后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当中,慕容一姓却经历了三次改姓,伴随着姓氏变化,其他鲜卑东部支系也最终消亡,隋唐之后只有慕容氏遗留的几个家族支系延续发展下去。可以说慕容一系改姓的过程也是鲜卑人自身跌宕起伏的过程。
慕容家族第一次改姓
慕容氏第一次改姓,起因于发生在公元395年的参合陂之战。北魏击败慕容氏建立的后燕,逐渐统一北方,这一时期也是慕容鲜卑逐渐融入北魏的时期。
淝水之战之后,大批以前被秦国灭掉的少数民族,开始重新建国。慕容垂在晋中自称燕王,建立后燕政权。拓跋珪也在北方建立了北魏,双方各自发展壮大后,矛盾也逐渐加剧,导致了参合陂之战。从此之后双方的实力发生了逆转,北魏逐渐蚕食后燕的领土。
参合陂之战燕太子慕容宝以及慕容龙率领8万人攻打北魏,另外还有慕容德、慕容绍的步骑兵,共计十万余人,这十万人的部队,有半数被拓跋珪给坑杀了,这一行为对慕容家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参合陂之战之后,后燕被俘的军队还有人口都被并入拓跋氏,慕容宝仅率三个人逃到山中,慕容家族大部分要么被俘虏,要么阵亡。
两年之后,北魏攻打今天的河北冀州,慕容宝率领步兵12万,骑兵3万7千人,再次战败,慕容宝和慕容农再次率领2万余人逃跑。在这次战争当中,北魏又一次斩首数万人,十几万军队均被俘虏。到了9月份,北魏再次攻下河北定州,慕容麟率领的2万余名士兵,其中9千多人被斩,剩余近2万人,悉数投降北魏。
到了398年,慕容德率领4万多名邺城军民撤到今天的河南滑县,北魏占领了邺城。从此慕容家族的所有重镇都被北魏攻克,北燕余部只能逃到今天辽宁朝阳。北魏拓跋焘灭掉北燕之后,除了刘裕灭南燕的时候,有少量鲜卑人逃亡南方以外,绝大多数的慕容鲜卑人都在北魏统治之下。
此时虽然北魏一家独大,但是后燕、南燕、北燕同时与北魏并存着,而投降北魏的这些慕容氏却处在了很尴尬的位置。很多人因为参合陂之战,还有后来很多慕容鲜卑的降兵有被坑杀的记忆,给慕容鲜卑人造成了巨大的恐惧心理,这些人害怕北魏的统治,因此频频有反叛的行为。
而北魏对慕容氏也有很深的忌惮,一方面把这些慕容鲜卑人迁到平城,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另一方面北魏也采取了压制、杀戮的政策,以利于稳定。
所以慕容家族的叛乱都遭到北魏政权的严厉打击,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慕容鲜卑人被迫更改自己的姓氏,来逃避北魏的屠戮。《魏书·慕容白曜传》详细记载了慕容家族改姓的过程,很多慕容家族把姓氏更改为慕舆。
除了更改为慕舆,还有些把慕容更为豆卢,在《北史·豆卢宁传》中记载了因为避难而改姓的过程,而且书中记载,改姓的过程十分漫长,可见北魏对慕容氏打压时间也非常长的。
第一次被迫改姓之后,慕容鲜卑民族群体逐渐被迫分散,而且各家改姓的情况也不同,因此他们除了祖源情况相同,看不到任何关联的情况。而且慕容氏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尤其是那些被迫迁入平城的慕容鲜卑人,身份地位都比较低,大都在“营门杂户”“商贾”中混杂。
慕容家族第二次改姓
慕容氏第二次改姓是在第一次改姓基础上进行的,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北魏少数民族要求改用汉族姓。
拓跋鲜卑在统一北方之后,面临在中原地区如何统治的问题,其原有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需要融入汉族文化圈。从具体解决办法来看,强制实行汉化的政策,那些不愿改姓汉化的北魏鲜卑人只能返回塞外,所以这些留在中原的鲜卑人只能改姓。尤其是到了孝文帝时期,整个汉化改革推向高峰。孝文帝把鲜卑人当中的复姓,以及胡姓都给改为汉姓。
这一时期的慕容氏把自己的“豆卢氏”更改为“卢”姓,而“慕舆”更改为“舆”姓。从第二次改姓情况看,北魏统治者与慕容鲜卑人冲突已经消融,鲜卑慕容仍然保持自己一贯的低调,分散发展自己的家族,这一时期历史当中很少有慕容鲜卑的记载,对于卢姓以及舆姓也是很少提及。
慕容家族第三次改姓
在北魏击败北燕之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慕容鲜卑人的仇恨早已在几代人的更迭中消失殆尽。同时北魏早期打击慕容氏目的已经达到,这些族群分散居住,已不再对北魏政权构成威胁,北魏也不再对慕容家族顾虑重重,这使得大批慕容家族的后裔开始恢复旧姓。
特别是“舆”姓恢复慕容姓比较多,而“卢”姓也改回了“豆卢”,但是没有恢复到慕容姓氏,另外也有很多的“舆”姓没有恢复慕容姓氏。所以此后慕容家族就基本形成了慕容和豆卢两大姓氏独立发展。
六镇之乱后,大量慕容鲜卑人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在北朝后期一直到隋唐时期,长期活跃于政治、军事、文化舞台。比如北朝时期著名的慕容绍宗家族、慕容俨家族和豆卢宁家族,其家族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在军事、政治上影响力都很大。一直到唐朝,宰相也有很多出自豆卢、慕容两姓的。
慕容鲜卑各支家族之所以三次改姓,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环境的变化,后来政治环境宽松,也让他们恢复到以前的姓氏,并有机会走到历史的舞台。尤其是北魏末年六镇之乱,让很多慕容鲜卑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勇敢与智慧,有再一次踏入政治舞台的机会。
尤其是慕容绍宗家族,在祖上归魏之后,先与尔朱荣结为表亲兄弟,豆卢宁之父则为柔玄镇将。慕容绍宗和豆卢宁均追随尔朱氏起家,这也是六镇出身的将领共同特征。另外一支非六镇出身的慕容俨,则是通过北魏河间王元琛,出将入相。
在北魏朝廷当中也有很多慕容氏的妇女,他们早期避讳自己的慕容姓氏,大都更改为“舆”姓,这些慕容鲜卑人由于缺少外家的支持,无力介入北魏政治,也难以在北魏中发挥政治影响力,因此大多默默无名。
综述
慕容鲜卑之所以经历三次大规模改姓,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的要求,与此相伴的是慕容鲜卑民族群体从强盛,走向分散,再走向崛起的一个过程。最初大量进入北魏与最后涌现的慕容鲜卑人有明显不同,最初是以民族群体的姿态进入北魏,最后是以孤立家族的形态各自独立发展。虽然在个人的传记当中能够追溯到共同的祖先,但是现实当中却是互不交往的,所以姓氏的意义不大。
可以说在北魏政治压力之下,原来的慕容鲜卑民族作为一个群体已经被彻底打破了,转而形成了各支家族的独立发展。在这种失去强大、统一民族群体作后盾的情况下,慕容鲜卑人很快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融合于汉族,完成了其作为少数族群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