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的倾向在王友身身上体现为一系列凝视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的作品。《清洗·我朋友》是《清洗》系列的初始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个人记忆的思考——回放私密生活的片段,将在暗房中清洗作为一种客观方式,冲洗和过滤这些私人记忆。
“清洗”是王友身处理视觉媒介的特殊方法,将照片在暗房中的再次解构处理或用清水冲刷,在其“清洗”过程中揭露图像媒介的矛盾性,即图像既可以保存记忆,也可以选择和抹去记忆。
暗房·清洗,1998-2022,暗房设备、底片、相纸、显影盘、水、红灯、线、夹子、文件,尺寸可变
“暗房”是从摄影术自身的技术系统中发展、抽取和演变出的概念。从1998年到2004年,王友身分别在细腻、匹兹堡、台北、广州和上海的展览中进行了他的“暗房”作品实施。“清洗”项目的构思最早在1995年出现,2000年后再次拓展,并最终与“暗房”一同呈现。
在《暗房·清洗》的作品概念中,信息的生产、传递、消费和反馈被聚集在同一空间,成为体验不确定的现场。将照片放入清水中清洗,实现照片的内容在有无之间的转换,暗示了影像和信息“不断被制造和遗忘”的循环过程。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自1990年代起,王友身的创作生涯与此时中国艺术进一步全球化的历程多有重合之处,他多次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展出作品。尽管他所参与的多为以中国为聚焦的群展,但因为立足于具体的议题与个人的经历,其创作有别于在1990年代初期,反复被后冷战意识形态化投射所固化的一些表面符号,也因此不易被艺术市场和大众传播所识别与消费。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认知与书写,王友身的案例因为紧贴时代脉络又顽强地生长出灵动且充盈的形态,而成为严肃的艺术史学者和机构应该更为关注的对象。
据悉,自2017年的“失调的和谐”展以来,中间美术馆通过一些具体区域和案例的考察开启了对1990年代的梳理和研究。此次对于王友身的个案研究,也是这个研究序列中的一环。
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