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爱美不分年龄和王朝。
西汉音乐家李延年曾写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从古至今姑娘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止。古有四大美女、埃及艳后,为美在脸上抹铅,今有大学生负债整容。网传亚洲的“新四大发明”,分别是泰国的变性术、韩国的整容术、日本的美妆术、中国的修图术,都是人们的爱美之心驱动的。
在这四个变美的方法中,化妆绝对是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相对好实践的一种。
所以化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很多化妆品牌为了营销产品会扔出一些洗脑包:不化妆见人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化妆已经不单单是为了美丽,也成为了一种礼貌。现如今谁出门不把一桌子的瓶瓶罐罐擦个遍都觉得自己少了点什么。
化妆品种类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网友纷纷表示:只有古代的美女才是纯天然的。然而古人化妆比现代人更猛。
那么他们没有这么多的化妆品,是如何化妆的呢?
为美而豁出去的古代人
早在四千多年前,古埃及就已经开始化妆了,据史料记载古埃及的化妆方式与现代的化妆方式大同小异。无非是擦脸油、抹铅粉、涂眼影、涂口红、涂指甲,最后戴假发。出土文物表明埃及艳后的化妆工具一点都不落后于现代的大牌。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我们对“白”的执念一直都未放下。最早的时候古人为了变白用“粉”来涂脸,这里的粉不是现代粉底而是米粉,因此粉这个字由“米”和“分”组成。
虽然米粉纯天然无污染,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脱妆”。古代皇帝召见妃子侍寝,下午刚涂了层粉,还没等天色暗就已经一块块掉下来了。
图注:碳酸铅
偶然的机会发现“铅粉(碳酸铅)”比“米粉”美白效果好而且显色度更高,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洗尽铅华”,意思是古人卸妆后的样子。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铅的危害,只追求它的美白效果。日本人来中国“学习”时,带走了这一美白方法,因此日本的“艺伎妆”如此“死白”也由此而来,中世纪的欧洲也同样流行这种“dead white”。
艺伎涂那么白不吓人吗?其实不仅不吓人,还能让别人更好地看自己。艺伎不仅把铅平铺在脸上,还会在脸颊上涂上红铅,跟现在的腮红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雀斑瑕疵的地方还要用硫酸铅去遮盖。
古代没有一块像样的镜子,只能一股脑往脸上抹。艺伎一般的歌舞会是在晚上,古代没有灯光全靠月亮和几盏蜡烛,脸要是不涂白一点,下面的观众根本不知道上面在干嘛,久而久之这也成为了一种化妆风格。但很快使用过多“重金属”的后果随之而来。姑娘们发现自己的脸色越来越灰暗,身体也出现了很多病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留下了很多画像,她的脱发和发际线后移也是用“铅”过度的后遗症之一。当时的英国贵族误以为伊丽莎白一世的发际线后移很新潮,纷纷将自己额头的头发通通拔掉像清朝的阿哥一样,一个个都是锃光瓦亮的大脑门。
除了女人,古代男人也化妆
现如今对于男士化妆早已经见怪不怪了,95后、00后的男生也成为了化妆品消费的主力军。其实在国内真正的美妆大佬都是男人。比如把40岁刘晓庆化成18岁的毛戈平、87版《红楼梦》天下第一梳的化妆师杨树云等等,化妆早已从偏见变为了传统文化艺术。
古埃及的男人喜爱用黑色颜料画眼线,用绿色颜料画眼影,打造猫眼的效果。古罗马的美男更是把红色颜料直接往脸上抹,用猪的脂肪和血混合制成指甲油。更有趣的是他们为了遮盖斑秃,不惜用黑颜料在头上涂抹。港剧里发法官总是带着一顶假发,这也是源于18世纪的法国。
小时候学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一句: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也印证了古代男子对美的执着。汉朝的男侍有“不敷粉不得上值”的规定,每天来上班必须带妆。三国时期的魏国上书何宴更是走到哪里化妆品带到哪里。史书记载他“美姿仪而色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底妆很服帖。
曹操的儿子曹植更是将“美”贯彻到底,曾经有一位学者来拜见偶像曹植,恰巧曹植正在梳妆打扮,但是为了更美一点,让拜访的人在外等了两小时。当然除了化妆外,其他的装饰品也不能少,唐宋时期流行染发和口红。唐朝诗人刘禹锡怕自己的头发花白会让人对自己有偏见,就会把头发染黑显年轻。唐高宗对口红更是爱不释手,各种色号的口脂一应俱全,大臣们让他龙颜大悦时也会获得他喜爱的口脂、头膏奖赏。
疯狂地美容从未停止
希腊人认为鳄鱼的粪便混泥巴敷脸可以减缓衰老,撒哈拉沙漠的牧民用骆驼尿洗头灭跳蚤,罗马人认为用葡萄牙人的尿漱口,可以清新口气、美白牙齿。为什么只用葡萄牙人的尿呢?因为觉得他们比自己强。18世纪的西欧贵族用猪油来打造复杂的头型。
现在的美容院为了让自己的生意更好,纷纷推出一些反人类的美容手段。蜗牛爬脸的美容手段最早出现在日本,这一整套下来得花106美元,据说这令人“恶心”的手法可以去除面部的死皮和毛孔。
其实找到健康、安全的美容和化妆让自己的皮肤更好,精神更佳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但还是要找到正规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