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上头条,介绍福建各地小吃或苦瓜零食的文章,不细心的心,心里也很奇怪。周围的城市都热衷于宣传自己的特色。女主(城市)特别舒服地度过了自己的小日子,继续保持着“小富,安安”的心。
虽然不是土生的漳州人,也算土长的漳州人,经常向外地朋友介绍漳州的安逸生活,自然少不了带来漳的朋友去品味漳州遍布大街小巷的特色小吃。
许多文章把闽南的小吃划分到厦漳泉三州,其实是对闽南饮食习惯的不了解造成的,如打卤面,烧肉棕,沙茶面,蚵仔煎,土笋冻,牛肉羹,五香等等,并不是哪个城市专有的,而是各州都有类似的食材或烹饪方法,而真正形成特色且在一地的,并不多见,故方可定义为某地特色小吃。
故,有心将自己认为的漳州(仅限老市区,即现芗城区)可以称得上特色的小吃,试着记录下来,不周之处,敬请补正。
豆花粉丝,个人觉得应合特色小吃的定义。厦门偶见,也是挂牌“漳州豆花”,可见,这独一份是万难冒牌的。如同石码五香,虽属漳州龙海(现龙海区),漳州芗城也万万不会抢这“牌子”。
漳州豆花粉丝店,多以女性名,如带芬,琴,花,君等店名,唯见“梅仔”一家以男性名(男性名多见于卤面店),这也可谓“特色”之一。刚工作时,吃的是西街那边省道边麻黄树下一小摊,一群年少,唤小摊主为“豆花西施”。原师院边一家甚是有名,可惜后来兼做快餐,豆花反而不认真了,味道也差了。某仙小区那家,原几个大姐靠卖豆花,都发了财,只是后只来豆花稀溜不成形状,也就再三没去吃过。其实,各家的味道都不同,看个人口味,只是对于一日游的人,没办法去比较。
言归正传,漳州的豆花,不同于豆腐脑,其态似凝脂状,据说,只采用本地产的黄豆,个头小,椭圆状,而非东北大豆圆且粒大。豆磨成浆状(关键点一,豆水比例),而后要二次煮沸,然后过滤,冷却(有说90度左右),倒入混有石膏水和地瓜粉(关键点二,还是三者比例),搅拌,静置待其凝固,其色白润,状若凝脂,片至碗中,加入粉丝(此粉丝也是特有,莲蕉粉丝)。看似简单,其实秘密就在于比例,本人曾试做过,百有一成,确实不是那么简单可以复制的。
豆花为君,粉丝为后,三宫乃味,卤料为臣,此为一席美味聚于一碗小吃之中,谓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