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浏览了以前在散文网发表的一篇散文,突然对想在头条上分享的朋友们献丑。
从凤凰古镇向西,穿过南长城,只消半个小时车程你就会来到黔东。
黔东并不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乡镇的地名,它是贵州东部及东北部的统称,含铜仁地区的九县一市。东壤湘鄂,北接巴渝,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为中心,星罗棋布的点缀着城市和乡村,居住着苗、汉、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北纬28度线从这里穿过,温带湿润和高原气候造就了这里奇特的自然景观,这里山水奇秀,民风淳朴,多民族聚居形成了独有的饮食文化和风俗人情。
多山的地形和不发达的交通让这块土地跟富裕没有太多的关系,甚至有的地方因不通公路而显得偏僻原始但这并没有磨灭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他们在阶梯状的不多的耕地.上用古老的方式耕耘着他们的过去和未来。这块并不富饶的土地,却像一位坚强的母亲一样养育着这里的子民,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报答着这块土地给予他们的馈赠。
当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穿过粵湘的平原和丘陵,来到云贵高原的边沿,用阳光和雨水拉开春天的序幕。梵净山的沟壑丛林从料峭的寒冬里苏醒,海拔2494米的金顶在云雾里显现着绝无仅有的佛光,悬崖峭壁间的石阶和铁索在阳光下渐渐褪去了冰雪的包裹,露出险峻的峥嵘,原始森林里的各种生命开始活跃起来。
一场如约而至的春雨悄然湿润了这片被寒冷封锁过的土地。当树梢冒出一层嫩芽的时候,湿润的土地下各种植物的种子开始破土而出,娃娃鱼慵懒的在清亮见底的水底石缝间缓慢地爬行,金丝猴们在温暖的阳光下惬意的嬉戏。这一切,昭示着又一个充满着生机和希望的春天的到来。
绿色渐渐代替了原本的萧瑟,春天的脚步踩过每一个沟渠和山坡,地头田间会长满野蒿、折耳根和野葱。这几种微辛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却是这里的人们用来做社饭的不可或缺的原料。
社饭是只有在春天里才能做的,也只有这个时候的野蒿和野葱最香嫩。女人们采来野蒿,挖来野葱、折耳根,把灶头.上熏得黄黑透亮的腊肉取下来,开始社饭的制作:野蒿细细的切了,泡在水里淘去苦味,捞出来挤干水分;野葱也细细切了,放在一边备用;折耳根是不能用刀切的,女人们会很有耐心的把折耳根白色的根茎仔细的.掐成小段,洗净,加上香菜和作料凉拌。
糯米泡过之后,加上腊肉丁、野蒿、野葱,在女人们的手指间滑动,渐渐的被均匀的搅拌在一起。搅拌好之后,把它们放在木制的蒸笼里.上锅蒸。
火苗开始欢快的舔着锅底,热腾腾的蒸汽从蒸笼里飘散开来,糯米、腊肉、野蒿、野葱经过高温后融合在一起产生的奇妙的香气刺激着人们的嗅觉器官,调动着人们的味觉器官。这种味道在空气里流动着,留连在人们的心脾之间,这是春天的味道和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
社饭蒸熟了,人们并不急。在经过一番热烈的翻炒之后,油润的社饭终于淋漓尽致的散发着它独特的馥郁的山野之香来到餐桌上。吃社饭是不用菜的,但凉拌折耳根必是不可少的:当你的舌头在触摸野菜的原始的野趣,糯米的香软,牙齿又不经意间咬破一颗腊肉丁,这时候腊肉被柏树枝叶长时间熏烤产生的饱满的带着柏树叶香的腊味,随着腊肉的油汁瞬间在你的口腔里迸发。于是肉的熏香,菜的野香,米的糯香在你的颊齿之间缠绵亲热,再配上辣酸爽脆清火解腻的凉拌折耳根,足以让你的味蕾充满激情,足以让你的胃缴械投降。
大山的馈赠是无私而又慷慨的,美味在人们的房前屋后的山坡上唾手可得。浓密的野竹林间,野竹笋在春雨的呼唤里争先恐后的冒出它们纤细的身子,不会粗壮肥硕,但绝对鲜嫩。随手采一两把,去掉外壳,洗净,切成丁,加干辣椒和肉末。不必用花哨的佐料和吹毛求疵的厨艺,爆炒即可,用最原始的味蕾去品鉴最原始的带着竹之清香的竹笋炒肉。
成片的低矮的山蕨下,肥嫩的蕨苔在打着卷儿的猛长。蕨苔用沸水焯过去苦味,撕开切段,用泡椒和腊肉炒过,滑嫩的口感当仁不让的成为不可多得的佳肴。房前屋后高大的椿树上冒出的第一茬嫩芽,也会成为这里的人们春天必食的美味:同样用沸水焯过,切成细末,加上鸡蛋和香葱煸炒,香气扑鼻。
几场透雨之后,水田里灌满了雨水,人们在阳光下开始插第-棵秧苗,他们周围的山坡上枞菇,牛肚菇,绿豆菇等各种野生蘑菇开始悄悄的萌芽。
这里的人们把蘑菇叫做“菌子”,也许这种称呼更显贴切和亲切。菌子是这里的人们喜爱的山珍,枞菌更是受到人们的珍爱。这种接近肉色的蘑菇,喜欢生长在枞树林厚厚的松针下湿润蓬松的土壤里,仿佛是羞涩的少女,想找到它是不容易的。正是枞菌的鲜美和丰富的营养,在它长大后,失去了松针的保护,很快就会成为昆虫产卵的理想场所,所以枞菌以半大食用最佳,这时候枞菌的顶部伞盖没有完全散开,营养也是最丰富的。这种蘑菇无论是炒、蒸、煲汤不用鸡精却会让菜或汤凭添鸡的鲜味和蘑菇的香味,这种鲜香是这里的枞菌所独有的,是任何一种味道无法替代的。
当苗族的后生妹子敲着八面鼓,跳着欢快的舞步,唱着缠绵的情歌迎接他们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时候,梵净山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吐着花蕊,在明媚的春天里柔媚的阳光下如火如荼的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