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有人说,《花束般的恋爱》是一部文青定制电影。不对,文青看完还能相信爱情吗?因为即使曾经那么趣味相投的两个人,最后也难免分道扬镳。
过去的电影,文艺青年要出入灯光昏暗的咖啡店,读尼采哲学,听黑胶唱片,谈论性与革命。男女青年共处一室,从庄子聊到翻云覆雨需要耗去大半宿,等到天蒙蒙亮了才隐约流露出身体的欲望。洪晃称此为Mind Fuck,实是曲尽其妙!
先用文艺内容把对方哄得云里雾里,进而衍生出“精神共鸣”的幻觉。实际上呢,谈论黑格尔未必懂哲学,崇拜今敏也只是看看动画,盛赞杰西卡·兰格却只看过人家演的恐怖片。消费了文艺商品,就自觉是文艺人士了。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很独特,也不过是从别人的作品里现学现卖。
作为他人文艺内容与思想的“搬运工”,实在搞不懂《花束般的恋爱》里男女主为啥瞧不起《肖申克的救赎》,是因为不够小众没逼格吗?而如他俩去电影院看《哥斯拉》,共读《黄金神威》和《宝石之国》,联机玩《塞尔达传说》,这文艺门槛似乎也不高啊。
有失望的观众说《花束般的恋爱》里面没有真爱,只是一堆文艺消费背后的资本符号。但硬糖君恰恰觉得,电影就是在用后现代反讽手法去戳穿文青恋爱的泡沫。哪有什么灵魂100%契合,不过是有着同样消费习惯的人把日子凑合。
听说今天——2022年2月22日,星期二,农历正月二十二,是大吉的日子,各地都在排队领证(大概也是因此,失掉情人节档的《花束般的恋爱》选在今天上映)。硬糖君本还不解其意,经人提醒才知道不是“很二”,而是“成双”的意思。
在这个官方盖章的“超级有爱日”,硬糖君也愿为婚恋建言:今后除了网易云歌单、豆瓣电影标记、Soul星球里的灵魂匹配,喜欢看《喜羊羊》《熊出没》和收集星黛露、泡泡玛特也应该是寻找爱侣的重要指标。没准儿还更靠谱呢。
文艺青年的消费式恋爱
原来仅仅是维持现状,也难得像跨过千山万水。与其说《花束般的恋爱》是在探讨当代年轻人如何寻找真爱,毋宁说它是在泼冷水,告诉我们什么“不是”真爱。所谓花束,不是绚丽的爱情故事,而是一场花开花谢的失意。
某个普通的夜晚,男主山音麦(菅田将晖饰)和女主八谷绢(有村架纯饰)错过了地铁末班车。他俩和另外一对男女为了打发时间,走进通宵酒馆聊天。四人本来在尴尬的找话题,小麦却眼睛一亮发现了酒馆里坐着大神押井守,他不敢直呼其名只得疯狂暗示。
小麦本以为不被理解是文青的宿命,却发现原来小娟也认出了押井守。一句投机句句对味,两人继续找酒馆坐下,发现爱好的书籍、喜爱的作家、想去的展览、喜欢的音乐、奇奇怪怪的小癖好(不理解石头剪刀布里的规则)全部雷同,甚至就连错过天竺鼠展览的时间都一样。
大概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特别的,而竟然还有一个跟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还能在茫茫人海中被找出来,简直是天降奇缘。不过男女主弄错了一点,那就是轻视了互联网的无远弗届,大数据和智能推送控制了年轻人的喜好。自以为特别的红男绿女,其实消费的文艺商品都差不多。
如此合拍的互相心动,告白前一个小时居然被隔壁的调音师给打断了。调音师非常社牛的告诉男女主,因为声道合成的关系所以一左一右两只耳机里听到的音乐,其实是不一样的哟!阿西,这里已经埋下不幸的伏笔了,男女主一直以为的心灵契合,其实只是表象并不是真的在一个音轨里。
和大多数青年恋爱一样,黏黏腻腻地互相探索完对方的精神世界,发现也不过如此。明显的转折出现,小麦的事业并不顺利,父亲断掉生活费的压力让他和女朋友从手冲咖啡,降级到了速溶咖啡。小麦放下爱好的画笔,出去工作成为一名社畜。小娟也经历面试痛哭后,成为一名会计。
正当观众以为小两口他劳动我生产、共赴小康生活的时候,《花束般的恋爱》展现了文青的精神裂隙。小麦在高压的工作下,放弃了过去的文娱生活,偶有闲暇只能玩一把消消乐。而小娟放弃了会计工作,继续追《我的星球》《茄子的闪耀》。当她在书店要给男友分享新书时,却发现对方拿起的书从纯文学变成了成功学。
这大概就是互联网恋爱语境里说的“下头瞬间”。以前crush的优点褪色后,曾经的男神女神泯然众人。两个人走过了交叉点后,就是无止境的远离。虽然睡在同一张床上,却奔向了各自的远方。
俗人在爱情中体验伟大
《花束般的恋爱》自带弹幕体质,男女主随时随地的内心OS,既是角色的心里话也在代替观众进行表达。“11月1日,我在冰淇淋店上班了,店长和另一个女员工在后厨偷情。”戏谑化的王家卫风格,让凤梨罐头梗都不香了。
文青爱情最终死于柴米油盐之中,《花束般的恋爱》并非“纯爱”而是“反纯爱”。尤其是结尾那一对互相交换书单的青年男女,怀疑就是编剧故意设置出来嘲笑男女主的。曾经坐在那个位置的小麦和小娟,何尝不是认为碰到了真命天女(子)?
电影开头采用倒叙的手法,小麦和小娟以分手后重组伴侣的形态相遇。他们不约而同地和自己的现任讲述“分开耳机听的不是同一首歌”的道理,前去告知时走到一半发现对方也要去,相视之下作罢。随后背对着潇洒挥手,在各自家中怀念过去。
埃丝特·佩瑞尔在《危险关系》中说:“在寻找灵魂伴侣的过程中,我们喜欢把精神世界和亲密关系混为一谈,仿佛他们是一回事。我们渴望在世俗之爱中体验到极强的意义感,同时在爱中寻求狂喜、超越和完整。”说真的,弄不清两者的关联,深深的失望在所难免。
《花束般的恋爱》里爱情由电光火石的心动到无声破碎的结尾,其本质是现代商业逻辑下用消费主义对浪漫意涵的碾压摧毁。说两人缺钱和社会残酷,可男女主绝没有到吃不起“烤饭团”的地步。真正扼住爱情咽喉的,是两人不再共享同一套文艺消费系统。
男主抱怨工作不顺心时,小娟怎么劝他的?骂你的大叔,就算读了今村夏子的《野餐》也不会有感觉的。曾经小娟在面试感到沮丧时,小麦也是用这话宽慰她的。可是当小娟再次搬出“教条”,被社会捶打的小麦已经不再信奉。他丧失了文青的优越感,因为看《野餐》有感觉,并不会增加工资条上的数字。
以前讲起电影满眼发光的小麦,后来看电影却能睡着。小娟说想看期待了很久的《牯岭街》,小麦说工作没时间。小娟依旧是一个文青,而小麦的《黄金神威》一直停留在第七卷,《宝石之国》的故事也不记得了。
所谓步调不一致,其实是两人的文艺消费不再同频了。而因为消费的分歧,导致他俩从别处搬运的世界观也不再相同了。小娟因为喜欢的博主去世而哀默不已,小麦因为哥们儿离世而感到忧伤,但两人却无法在关键时刻共情对方。
转换视角,很难论说谁更正确。兄弟突然没了小麦自己在河边哭泣,而小娟觉得没啥可悲哀的,那个家伙之前还家暴过女友呢!面对失败的爱情,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分析对错得失,但面对消费区隔带来的浪漫消亡,一语难尽是非。
恋爱幻象,尽在APP
“在网易云建了一个恋爱歌单,想着以后有男朋友了,可以和他分享另一半耳机。最喜欢的一首是Eason的《天下无双》,希望未来他能get到。”看完《花束般的恋爱》再看各类社交APP上的呓语,难免哑然失笑。
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最关心你歌单的,从来不是过去现在或将来的男朋友,而只是网易的大数据。互联网的数据逻辑,其规训能量之强大,让使用者产生了可以通过兴趣寻找爱侣的幻觉。但文艺消费品类就那么多,细分之下聚合的只是有共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可不一定是什么可相伴终生的人类。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说大数据没用。喜欢用《大话西游》里周星驰头戴金箍的图片当头像的男生,多半自诩情圣且自我意识过剩。社交APP只能反向筛选,并不能直通答案。你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哪些人你不喜欢,但不能相信推送给你的人群最适合。
喜欢相同的电影,只能说明你们俩喜欢相同的电影。痴迷相同的书籍,只能说明你俩痴迷相同的书籍。如果重合得太多,只能证明自己的普通,而不是两人的契合。
的确,没有人愿意相信自己和其他打工人无别,是这个世界最普通的存在。亲密关系中“消费型”的共同语言是浅层且不牢靠的,很容易随着另一方经济地位的改变而坍圮。
《如果爱》里的周迅和金城武也有着相同的事业与爱情的分歧。两人识于微时,最后以大明星的身份重逢时却无比陌生。“过去对我唯一的意义,就是提醒我永远不要回到过去。”我们紧握着绚烂,却无法阻挡凋敝。
情到浓时情转薄,兴趣相投难道只是一场消费主义包裹的浪漫幻象?还是他们爱的只是自己的梦而已,从未真正的灵魂契合?《花束般的恋爱》里层出不穷的文艺消费,可见并不是导演的懒怠,而是刻意罗织排列以加调侃。剥离掉那些书籍、展览、游戏、演唱会,这场爱情还剩得几分真切?
时代虽然不同,摧毁一个文艺青年的仍然是滚滚而来的商业浪潮和世俗设定的成功之路。电影里已经是一个极度美化的世界了,没有逼婚和催生。即使这样,上班和工作还是占据了时间和心灵,让爱好变得奢侈,让梦想变得幼稚,让两个人都疲惫不堪地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去。
我们爱上一个人,很难说是因着他的出色或完美度,毋宁说,是他只在你一人面前展示的失败、脆弱、污秽,失态的恸哭时刻,肮脏的性幻想。因为只有在此时,爱者与被爱者才真正的成为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