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加拿大、英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报告发现猴痘确诊病例后,又有更多国家19日报告猴痘病例。
猴痘病毒显微镜图像
英国
再增两例猴痘病例
专家:罕见和不寻常
英国卫生安全局18日发表公报说,该国再增两例人感染猴痘病例,目前已累计9例确诊。世界卫生组织当晚表示,英国有可能出现更多猴痘病例。
英国卫生安全局表示,该病毒传播难度大,人感染的风险较小。该局首席医疗顾问称,结合欧洲其他国家的一些病例,可以确认该病毒已经出现了社区传播。
英国卫生安全局表示,这一情况是“罕见和不寻常的”。
意大利
发现首例猴痘病例
据意大利安莎通讯社报道,意大利罗马专治传染病的斯帕兰扎尼医院19日报告一例猴痘确诊病例。这是意大利今年报告的首例猴痘病例。患者为男性,病情不重,目前住院隔离治疗,此前去过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医院方面还报告了两例猴痘疑似病例。
图片为5月1日在意大利罗马一处商业街拍摄的防疫提示牌。
瑞典
报告一例猴痘确诊病例
据法新社报道,瑞典公共卫生局19日发布声明,报告一例猴痘确诊病例。患者来自斯德哥尔摩地区,病情不重,正接受治疗。公共卫生局调查员、传染病医生克拉拉·松登说:“我们尚不清楚他在哪里被传染,正在展开调查。”
法国
巴黎大区发现一例猴痘疑似病例
法国卫生部19日说,巴黎大区发现一例猴痘疑似病例。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在致医务人员的信中说,患者体温超过38摄氏度,身上有小疱疹,伴有不明原因的炎症。
比利时
报告一例猴痘病例
德新社19日援引比利时弗拉芒广播电视台消息报道,比利时安特卫普热带医学学院当天报告一例猴痘病例。患者病情不重,有关方面正在追踪密切接触者。
葡萄牙
确诊病例数已升至14例
葡萄牙继18日报告5例确诊病例后,截至19日确诊病例数已升至14例,主要来自里斯本地区。
澳大利亚
维多利亚州发现一名猴痘病毒感染者
当地时间5月20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卫生部证实,一位从英国返回该州的人员感染了猴痘病毒,并表示在英国已有猴痘病毒传播的情况。目前,该患者症状温和,已被隔离。
维多利亚州卫生部通过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发布了公共卫生警示。这是在同一天,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通报发现一名疑似猴痘感染者后,发现的又一名该病毒感染者。
西班牙
报告首批7例确诊病例
西班牙19日报告首批7例确诊病例,并对22例疑似病例进行相关检测。当地媒体援引西班牙马德里地区卫生部门官员安东尼奥·萨帕特罗的话说:“未来几天将出现更多病例。”所有确诊病例病情不重,看起来与两条传播链有关。
根据西班牙《国家报》当地时间5月20日报道,猴痘病毒在2022年4月下半月已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区传播。马德里大区卫生当局的消息显示,该大区大多数已知的猴痘病毒感染病例自5月7日至8日起出现症状,而猴痘病毒的潜伏期通常持续6天至13天,少数情况下可持续3周。
加拿大
确认两例猴痘病例 为境内首批此类病例
在北美地区,美国18日报告了今年首例猴痘确诊病例,加拿大次日报告两例确诊病例。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PHAC)当地时间5月19日晚发表的声明称,魁北克已确认两例猴痘病例,这是加拿大政府确认的境内首批此类病例。
非洲疾控中心:
非洲多个国家在新冠疫情期间曾暴发猴痘疫情
当地时间18日,非洲疾控中心代理主任艾哈迈德·奥格威尔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间,非洲暴发了几次猴痘疫情。刚果(金)、尼日利亚、喀麦隆、中非共和国都出现了疫情。
猴痘是什么?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虽不易发生人际传播,但与患者密切接触也可能感染。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患者会在数周内康复,但也有患者出现严重症状甚至死亡。
据世卫组织信息,猴痘病毒有西非进化枝和刚果盆地(中非)进化枝。据记载,该病毒西非分支的病死率约为1%,其刚果盆地分支的病死率可能达10%。
病毒存在人传人可能
日媒分析称,猴痘病毒存在人传人的可能,目前还没有治疗方法。
报道称,该病毒的传播方式除了会从动物传播到人之外,也存在人传人的可能性,但传播途径有限。目前,虽没有治疗方法,但已确定天花疫苗对猴痘也有预防作用。
日本冈山理科大学病毒专家森川茂对此表示,未接种天花疫苗、患有基础病、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出现猴痘重症。此外,猴痘病毒并不像新冠病毒一样会通过飞沫传播,在全球扩散的几率很小。但在疫情出现的地区,需注意避免随意触摸野生动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由于目前感染的源头尚未被确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卫生机构均建议加强对当地皮疹病例的监控,以及对可能病例的追踪和溯源。
由于猴痘的有些症状跟其他出现皮疹的疾病相似(比如带状疱疹,性传播病毒造成的皮疹),可能有些猴痘患者被误诊为其它疾病。
医务人员在发现症状与猴痘相似的患者时应该考虑猴痘病毒感染的诊断。尽早发现病例,并且对可疑病例的隔离和追踪,以及提高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警觉性,是预防二次感染,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来源:海外网、央视新闻、新华社、国家应急广播、新华网
来源: 浙江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