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玩具总动员4》。
就像是经历一场神奇的时空旅行。
1995年,《玩具总动员》诞生。
作为首部全电脑制作3D动画,《玩具总动员》最终以1.92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斩获当年北美年度票房冠军。
凭借此片,导演约翰·拉赛特也获得了奥斯卡的特别成就奖(当时未设最佳动画长片奖)。
时间来到2002年。
奥斯卡首次设立“最佳动画长片奖”,大奖被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一举斩获。
17年后。
《玩具总动员4》与《千与千寻》在内地同日上映。
本质上来说,两部电影有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描绘主人公的冒险与成长。
但《千与千寻》体现着东方文化的婉约与神秘,而《玩具4》则更具美式自由进取的浪漫精神。
更喜欢哪个?
每个人都有不答案。
今天我们就先来聊聊,关于《玩具总动员4》与皮克斯的故事。
1、一个“新想法”
(本章节内容含部分剧透)
2010年,《玩具总动员3》上映。
全球票房破10亿美元,登顶北美年度票房榜首,毫无悬念的揽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安迪长大了,胡迪离开了。
我们感动的泪水,顺着脸颊逐渐滑落下来。
本以为这就是属于《玩具》系列,最难忘、最完美的结局。
但9年后,《玩具总动员4》卷土重来。
约翰·拉赛特说,他们有了“新想法”。
在影像化叙事类型近乎被演绎殆尽的今天,对于人物的塑造和语义的赋予,就显得无比的重要。
《玩具总动具4》加入了三个“新玩具”。
而这三个新玩具,正是串联起本部影片的重要纽带。
先来说第一个,叉叉。
一个由新主人邦妮用垃圾制作的玩具。
叉叉是邦妮第一天进入幼儿园时的玩伴,所以她对此极为珍视,但叉叉却始终认为只是一个垃圾,想要跳入垃圾筐,而不想当玩具。
主人公胡迪,即将已经“失宠”,但还是拼命履行着忠诚的信条,将一次次想要“逃走”的叉叉救回,安放在邦妮的身边。
叉叉对自身的认知,其实就是第一部中巴斯光年的缩影。
叉叉认为自己是垃圾,而巴斯光年则认为自己是太空骑警,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自己不是玩具。
胡迪,则一直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
他将巴斯从骄傲的太空中拉下,又把叉叉从自卑的土壤中扶起,帮助他们重拾自己的身份。
而这是《玩具1》中所探讨的核心话题:即玩具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叉叉的莽撞与执拗,也引入了第二个新人物:盖比娃娃。
盖比娃娃是一个“天生”发音盒损坏的玩具,但她渴望拥有愿意接纳自己的主人。
盖比在古董店里孤独地等待着,而她也在对美好的渴望中逐渐黑化,甚至不惜夺取胡迪的发音盒。
是不是又有点熟悉?
《玩具2》中的矿工彼得,《玩具3》中的草莓熊,都与盖比有着相似的身世与动机。
与叉叉不同,盖比有着极为清醒的自我身份认知,但她缺少一个可以陪伴她的主人。
而这是玩具的第二层次需求:即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下来就来说说本片的灵魂人物:“牧羊女”。
作为胡迪的原配CP,牧羊女在第三部时不明就里的消失了。
这一次重新回归的牧羊女,脱下了公主范的裙撑,换上了宽松的裤子。
装束的改变,带来的不仅是外表的新气象,更预示着全新“玩具哲学”的到来。
牧羊女被遗弃的特殊经历重塑了她的思维,她不像其他玩具一样变得黑化而阴暗,而是尽情享受着自由带给她的快乐。
这确实是一个“新想法”。
影片赋予了牧羊女以“人性的思维”,她不再恪守服从与忠诚的原则信条,变身自由派玩具。
与此同时,牧羊女还以领导者的姿态,帮助胡迪度过难关,并引导胡迪逐渐接纳这种变化。
从叉叉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到盖比娃娃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再到牧羊女与胡迪对自身固有意义的突破。
事实上,《玩具总动员4》中每一个人物状态,都是一层独具意涵的台阶。
拾阶而上。
我们既完成了对过往《玩具》系列意义的巡礼与回望,也在结尾做出更具全局性的主题释放。
叙事结构布局煞费苦心,层层叠叠设有巧思。
这个“新想法”,有点意思。
2、皮克斯的突围
乔什·库雷,曾是《头脑特工队》的编剧之一。
而《玩具总动员4》,则是他首次独挑大梁,担任皮克斯动画长片的导演。
100分钟的影片,胡迪作为纽带核心,要串联起3组人物的故事。
有《玩具总动员3》的珠玉在前。
我总觉得,《玩具4》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完美。
无论是叉叉,还是盖比娃娃,在其人物弧光和故事成熟度上,都稍有欠缺。
而在动作场面展现的想象力上,也不及前作带来的惊艳和新鲜感。
与此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玩具4》也完成了对当下盛行的女性视角叙事的趋附。
虽然影片在极力均衡各种类型元素,但遮遮掩掩之下,我们还是能清晰的发现,牧羊女那刺眼夺目的主角光环。
事实上,当《超人总动员2》把视角转换为超人妈妈去工作,超人爸爸在家带孩子后,取得了极为耀眼的市场成绩。
影片最终全球票房报收12.43亿美元,位列世界影史第16位。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这么灵。
在《玩具总动员》系列中,此前女性角色一般设定为男权审视下的附庸。
最典型的莫过于蛋头太太。
她的出场就是被当做“礼物”送给了安迪,从而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蛋头先生的伴侣,影片并没有为蛋头太太提供选择的空间。
额蛋头间的爱情,也是以蛋头太太对蛋头先生的依赖与崇拜,而完成细腻生动的描绘,如台词:
“家里有个强壮的蛋头先生真好”,“我的丈夫是英雄”等。
无论是《超人总动员2》,还是《玩具总动员4》,都体现了对性别政治平衡关系的重新调整。
超人妈妈和牧羊女,代表着女性意识的独立与崛起。
她们不再是苦难的承受者和意见的失语者,而是逐渐演变为主导者和拯救者的角色。
皮克斯在《玩具总动员4》中的突围。
既对玩具自身局限语义的一次突破。
其实也是顺应时代浪潮,对性别平等诉求的一次回应。
3、困境中的机遇
众所周知,皮克斯在中国市场有个票房怪圈。
那就是:低迷。
《玩具总动员3》1.17亿,《头脑特工队》9700万,《海底总动员2》2.5亿,《赛车总动员3》1.37亿,《超人总动员2》3.54亿。
《海底总动员2》 2016年
而《玩具总动员4》,猫眼预测内地票房1.77亿。
常年性的叫好不叫座。
为什么?
皮克斯一直强调极致的创意和天马行空的脑洞。
其作品主题多用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去完成对故事主角成长历程的描述,并表达自由、进取、多元的思辨维度。
这样的文化狂欢,放置在国内社会的语境时,却与大多数观众的口味形成了阻隔。
《头脑特工队》 2015年
但有例外:《寻梦环游记》。
墨西哥亡灵节的故事背景,让国内观众自动将“家人”的语义放大,最终引起了内地市场的强烈共情,豪取票房12.12亿。
或许,很多人淡忘了米格追求音乐梦的励志故事,但永远不会忘记,影片表达对亲人怀念时的动人场景。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认同感。
《寻梦环游记》 2017年
关于皮克斯,很多人也许发现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近些年皮克斯的续集动画,实在是太!多!了!
这也引发了不少人,对皮克斯创意枯竭的担忧。
不过此前,皮克斯总裁吉姆·莫里斯(Jim Morris)透露,皮克斯将未来拍摄4部原创动画,暂无续集计划。
很感谢。
有皮克斯存在的这25年。
就连这个世界,仿佛都变得更精彩了一些。
90年代初期,动画世界是迪士尼的天下。
《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他们用手绘画本的方式,讲述王子与公主的优美故事。
当时供职于迪士尼的约翰·拉赛特,就有了用全电脑制作动画的想法,不过他并不被重视,而且很快就从迪士尼离职。
而这也成就了后来的《玩具总动员》,影片重塑了动画行业的标准与规则。
皮克斯倡导扁平化的管理,他们的团队里没有权威人物,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提出想法,寻找创意和灵感。
而这也与他们作品彻底解构的方式、多元化的主题一以贯之。
《机器人总动员》 2008年
还记得本文的第一句话吗?
看《玩具总动员4》,就像是经历一场神奇的时空旅行。
25年过去了。
他们还在不断搜寻着颠覆这个世界的方式,在他们的灵魂里,还是那群充满叛逆精神的年轻人。
与热爱一路同行。
精彩的故事,就永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