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新能源技术的成熟,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未来汽车市场的机会天平正在逐渐从燃油动力车向新能源汽车倾斜。
作为国内起步较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无论是在品牌上还是技术上,都积累了可观的先发优势,并且收获了市场的口碑。
近日,笔者跟随搜狐汽车频道举办的“中国品牌先锋行动”,走进了比亚迪位于深圳坑梓镇的汽车工程研究院参观,探秘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品牌——比亚迪的品牌奥秘。
以技术为基聚力创新,是品牌的重心
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广东深圳,是一家拥有IT、汽车及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
从IT企业到新能源车火炬手,比亚迪的成长经历可谓传奇。目前在电动车领域,比亚迪的市场认可度首屈一指,这首先离不开比亚迪多年来在技术领域的持续深耕。
在生产车间的参观中,笔者了解到比亚迪的动力总成实验室有传统和电机两部分,共计50多台,这样的规模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位居前列。今年还计划再引进20台电动力总成的台架。
在汽车安全的实验室我们看到,在用户最关心的安全性方面,比亚迪采取美标作为所有指标的试验标准。据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廉玉波介绍,2017年底比亚迪全新的动力总成、整车的、零部件的耐久NVH实验室将全部建成,从而进一步增强比亚迪的研发实力。
为了把“中国品牌”、“中国制造”这几个字真正打响,比亚迪十分注重以技术引进,开放创新的方式提升实力。在工程方面,比亚迪的外籍团队不少于200人,涵盖造型、底盘、车身、品控等方面;为了进化车型,比亚迪在开发流程上花了下了很大功夫。在整个开发流程、标准,以及开发的体系上,比亚迪和奔驰腾势车型的研发团队都有很好的沟通,并将其纳入到比亚迪开发体系;在上海车展上,比亚迪发布了王朝系列车型,体现了比亚迪车型的迭代进化;从今年到2019年初,比亚迪将逐步释放出车型的进化产品,其中将涉及到轿车、SUV系列和MPV系列。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是品牌的良心
在产品的技术实力和车型的美观度上,比亚迪为什么要如此苛刻地要求自己?
关于这一点,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舒酉星谈到,曾经有人说“比亚迪离神车只差一位设计师”,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比亚迪将聆听市场声音作为最重要的产品进化路径,深刻洞察消费者需求,重视用户体验的打造,强化和用户的互动。
上个月在上海车展上发布的比亚迪王朝概念汽车,是沃尔夫冈·艾格先生亲自操刀设计的概念车,这款聘请全球最顶尖的设计团队、设计大师研发的概念车,毫无悬念地受到了公众和媒体的一致好评。
今年2月,比亚迪发布了秦100、唐100;4月又再接再厉发布了宋DM、宋EV产品,这几款车的最新入世,均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订单应接不暇。原因就在于这些双模车型满足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用电用油兼可,同时还能够获得超强的性能体验以及安全的保证。尤其是宋DM非常亲民的价格,让消费者只需15万就能体验新能源车,还可以免去油费的烦恼。
聆听消费者的需求,体现了比亚迪的品牌价值观,同时也收到了主流媒体的广泛认可。在央视公布的国家品牌计划里,比亚迪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还是唯一入选的汽车品牌。
国际化之路知难而进,是品牌的决心
比亚迪不仅注重深耕国内市场,在国外也有着超前的布局。
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电动车品牌,比亚迪的国际化之路经历了坎坷,交过学费,也收获了无价的经验与国际认可。
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始于1999年,涉及欧美、亚太以及非洲等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比亚迪大巴的身影出现在印度、印尼、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的电动出租车始于比亚迪的车队,全部采用比亚迪的产品。这是新加坡政府对于新能源车的首次尝试,比亚迪也是唯一进入新加坡市场的海外品牌。
另外在印度市场,比亚迪在新德里开拓了新能源大巴的业务,随后新能源出租车、新能源的叉车、卡车又相继进入,目前已在和当地政府洽谈云轨产品。
国际化之路百转千回,何况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电动汽车技术远比中国成熟,比亚迪要想敲开国际一线市场的大门,需要经历的艰难和崎岖可想而知。
谈起峥嵘往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巍回忆到,实际上比亚迪的国际化之路,大家看上去觉得比亚迪很光鲜、成功在海外各个发达国家都树立起了非常好的品牌名声,但是这个过程实际上并非一蹴而就,中间也走了一些弯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
举个例子,在2005年的时候,比亚迪就开始进入了日本市场,然而在过去10年当中,比亚迪没有一台车送到日本。直到2015年,比亚迪才非常自信把第一台车运到日本当地市场。虽然是十年磨一剑,但这也是中国汽车史上60年来唯一的一家把车卖到日本的车企。在这10年间,比亚迪的团队一直在研究日本当地的法律法规,并在当地建立了非常庞大的团队。
至于进入美国市场,那就更加不容易了。经过悉心考察,比亚迪将美国总部设在了加州洛杉矶,而不是汽车之城底特律。这一举措很快就赢得了当时全美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招标,招标数量是10台大巴车。当时的竞争者不仅有美国本土的,而且还有加拿大、欧洲的国家,最终比亚迪凭借独特的优势和多年的运行数据,顺利拿到了10台大巴车的订单。
但是拿到了订单之后,比亚迪才发现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当地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让比亚迪深陷舆论焦点,并面临产品认证的阻挠。李巍回忆到,当时美国市民在比亚迪总部门口游行,打出“中国企业滚出加州去”的标语。拿到手的10台本以为可以扬我国威的订单,也很快流失了。
这一次的挫折,提醒比亚迪聚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备战美国市场。在接下来的项目中,比亚迪充分利用了股东资源从法律角度保护自己。股神巴菲特投资了比亚迪10%的股份,巴菲特所在的公司董事自己开的律师所,也派出了律师帮助比亚迪进行劳动法方面的研究,并聘请了全美最牛的专家和中国驻美国当地的媒体,为比亚迪在舆论方面助威。
通过法律和舆论上的双管齐下,比亚迪终于在美国市场打了一场翻身仗,成功拿下60台的大单。先败后胜,订单数量翻了6倍!这是比亚迪在美国披荆斩棘的经典案例,同时也为中国车企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以技术护航,以消费者为导向,以国际化为方向,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的执牛耳者,正以其清晰的品牌之路,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