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对于中国品牌来说是丰收的一年,也是重拾自信的一年。这一年,包括长安、吉利和广汽传祺在内的中国品牌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突破,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而且在品牌和口碑上也有了质的飞跃,逐渐突破中高级轿车的价格天花板,与合资品牌进行了更为激烈的面对面竞争。
“传祺速度”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其中,作为中国品牌的后起之秀,广汽传祺成立于2008年7月21日,2010年12月,广汽传祺推出第一款轿车产品GA5,当时,由于知名度不够,销量并不是特别理想。甚至有很多人质疑,在中国这样一个跨国品牌已经全部进入、中国品牌也多达数十个的市场上,到底有没有必要再新增一个品牌,而且,这个新增的品牌有多大存活的可能性。
在之后两三年的时间里,这种质疑声从来没有间断过。2012年,记者带着同样的质疑,来到了广汽传祺的工厂,当时,广汽集团执行董事、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亲自带着记者一行人,参观了冲压、焊接和总装等几大工艺车间,介绍了传祺从动力总成、悬架、刚强度钢板以及整车匹配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引入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的人才、管理经验和制造工艺等。
当时,炎炎夏日,吴松的衬衣已经完全被汗水湿透,但他却越讲越激动,他说:“传祺要坚持高起点,直接对标合资品牌,虽然现在很多消费者还不能接受,但是我们不会放低标准和品质,一定要将高端化的路线进行到底。”
当时,我们的确都被感动了,但对于传祺能不能做好,还是有些将信将疑。毕竟,当时汽车市场已经过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中国品牌突破价格“天花板”的道路看上去依然遥遥无期。
然而,短短3年时间,广汽传祺却用实打实的数据、口碑和品牌溢价能力,证实了当时的豪言壮语不是空话和虚话——2011年,广汽传祺共销售1.7万辆;2012年为3万辆;2013年销售8.5万辆,同比增长157.6%,一举扭亏为盈,利润超过3亿元人民币;2014年,传祺的销量约为11.7万辆;2015年,广汽传祺年销量突破19万辆,同比增长达到63%,继续领跑国内车市,创造了“传祺速度”。
大投入才有大回报
“传祺速度”的背后,不是狂打价格战、以价换量,而是在坚持走高端化路线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更加不易。其中,2015年4月18日上市的传祺GS4,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实现销量翻五翻,全年销售超13万辆,力压途观、CRV等合资车型,坐稳SUV榜单前三名;在广东区域市场占有率9~11月持续占据第一,全国65%的省级以上行政区中,传祺GS4销量都排名前三。在GS4的带动下,传祺GS5 Super、GA6及GA3S视界等“2.0时代”的产品也都站稳各自细分市场。
为什么在整体下行的汽车市场上,广汽传祺能够实现这样的突围呢?这与其从一开始就放弃“做山寨车”的赚钱捷径,坚持正向研发,舍得在研发、生产中大手笔投入,用打造“百年老店”的诚信精神“为亲人造好车”的理念是分不开的。这么多年来,广汽传祺埋头苦干,以品质为基石向高端突围,打造世界级好车,终于迎来体系能力的爆发,并因势利导形成了独特的“传祺模式”。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敢于说,广汽传祺已经成为中国品牌的新标杆。我们希望,在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中国品牌能够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而要想实现“做强”的中国梦,首先就必须不向市场妥协,坚持高品质的发展之路。
中国品牌如何从“从大到强”转变
事实上,在2013年之前,传祺因为成本太高,经历了3年的亏本卖车阶段。在传祺的供应商体系中,为合资品牌供货的国内供应商占50%,欧美知名供应商占35%,日韩系占15%。这个高质、高效的供应商体系,成为了传祺品质保证的关键因素,也为传祺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基础。
在2015年J·D·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报告中,广汽传祺品牌得分96分,连续3年排名居中国汽车品牌第一。其中,传祺GS5系列得分95分,排名中国汽车品牌车型第一位,成为中国品牌车型品质标杆。近日,传祺还荣膺全球最著名的财经类媒体之一Bloomberg Business(彭博商业)授予的“The Fastest Growing Chinese Automaker”(中国发展最快的汽车企业)大奖(这个奖项是近年来首次授予汽车企业,含金量绝对不容忽视)。
如今,广汽传祺已经创建了跨平台模块化架构CPMA,搭建了基础数据体系,同产品平台可开发、生产多款不同车型;自主研发的动力总成平台,同样可扩展开发出技术更先进、性能更高的产品,同时还拥有1.0T、1.3T、1.5T以及即将推出的2.0T的全系“T”动力。
这就说明传祺已经具备了持续造血的能力,而平台化是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也是目前自主品牌最为欠缺的部分。只有平台化,才能形成可控的品质保证,同时有效降低成本。据悉,在未来5年里,传祺每年至少有5款新车,如果不是平台化,很难想象这怎么可能做到?
因此,我们把广汽传祺作为一个“现象级的车企”加以研究,一方面是希望通过传祺的发展历程来说明,并非后来者就没有机会,而是看你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上“定位高端、以世界标准造车”的发展之路,从而一起带动中国汽车行业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