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人人皆知,海瑞在“六必居”题字,嘉靖帝命裕王抄写刻匾,钱粮胡同已被锦衣卫的人暗中守着。就在这时李时珍赶来看望海瑞,正撞上海瑞在家中亲自弄煤。弄得满脸是黑,古人之交,贵在对方身处逆境时能终日相陪毫无倦意。海瑞与李时珍便是,寒暄过后,便去看望海母,李时珍才知道海瑞在兴国时,兴国一个县都缺水,大户霸住了上面的水源,百姓的秧都插不下去。海瑞替百姓争到了水,自己的女儿却掉到门口的河里淹死了。海妻看到女儿的尸首当时就昏死了过去,动了胎气,肚子里的胎儿也没了。海母怪罪海瑞不孝,李时珍帮忙打圆场安慰了过去。在李时珍在家做客时,海母让看守他们的锦衣卫去帮忙买东西。
到了晚上陈洪开始敲打镇抚司东厂,开始借着圣谕狐假虎威。告诉以后镇抚司东厂都归他管,有事只能跟他禀报,不能去找吕芳。不听他话的刺头六二齐大柱朱七等人成了杀鸡儆猴的鸡了。六二以替海母买东西被处罚。最后陈洪允许朱七说的六二廷杖二十、齐大柱廷杖四十、朱七廷杖八十。更有意思的是,在执行廷杖过程中还存在着“暗语”!如果监刑官脚尖张开呈“外八字”,就意味着“用心打”,那么受杖者就没有生命危险。如果监刑官脚尖闭合站立,就意味着“着实打”,那么受杖者必死无疑。
虽然廷杖十分痛苦,但明朝的士大夫却一点也不怕,甚至有些还以“受杖”为荣!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个跟士大夫“博取好名声”的心理有关。在儒家的传统观念里,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都是国之忠良,例如唐代的魏征,明代的茹太素等等,这些人都留下了很好的名声。这让许多大臣羡慕不已,但问题就在于——直言进谏的事情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就算挨了皇帝的骂,也只是白受委屈,有什么办法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呢?廷杖,就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很多大臣都是抱着这种“沽名钓誉”的心理直言进谏的,希望皇帝一怒之下判自己一个“廷杖之刑”,自己也就可以名扬天下了!尽管听起来有点变态,但这确实是那个年代士大夫阶层的真实想法,对于他们来说,能留下一个好名声比活着更重要。
陈洪带着这三人面见皇上复职时,皇帝又装成老好人。说朕叫你跟他们打个招呼,没叫你把人打成这个样子,一句话显得仿佛一切都是陈洪自己的主意,既显得自己仁厚,又让锦衣卫的人怨恨陈洪。皇帝又说,让齐大柱去海瑞家里看望,并去跟李时珍讨要一些药,给自己和六二朱七疗伤。当了一回好人。陈洪真里外不是人,成为了嘉靖皇帝的一把狠刀。
而另一边徐阶等人,在为了给皇上修观修殿上的拨款想办法。此时的赵贞吉只是说会想办法。到了第二天议事时,李阁老说兵部可以省出五十万两,这里皇帝敲了两下下,表示不错。高阁老说吏部可以省出四十万两,这里皇帝犹豫了一下,敲了一下,表示能接受。而这时赵贞吉户部,提出可以跟其他富庶的省份借粮借款,并且一个月已经跟这些省份说好了,没有问题,这样能省出六十万两。敲了四下,表示很满意。这时陈洪也是亲自过来拿,其他两个就是让别人来拿。陈洪并清赵贞吉坐下。细节满满。皇上十分满意,赵贞吉也因此进入内阁。
另一边,吕芳在去南京的路上,顺路去给冯保送去了仙符,保他平安。并告诉他要忍,忍到裕王继位,忍到世子继位。并且告诉他陈洪弄不死他,最多是折磨你,打你。并且给冯保磕了一个头,表示感谢。并接走了杨金水。
那么下一集,赵贞吉想的安抚流民百姓的法子真的有用嘛?其他省份真的会给粮嘛。拖欠百官的银两,又会激起怎样的民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