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01
余华与《活着》背后的故事
1992年,余华创作完《活着》这本书时,其实心里一点儿也没底。
他也不知道,这本书将会给读者们带来什么样的体验,至少他的心中很满意。
作品发行后,反响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烈,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默默无闻。
1993年,是余华幸运的一年,也是《活着》幸运的一年。
在这年,张艺谋主动找上了余华;那时候张艺谋“抠门”的名声早已在文艺圈中散播许久。
但余华因为张艺谋的一番话,狠狠地吃了一惊。
张艺谋提出2.5万元改编费,想要将《活着》拍成电影。
余华十分吃惊。
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他写稿子也只能拿到几百块钱稿费;对于当时还蜗居在北京的余华而言,这笔钱简直就是“巨款”。
在这笔巨款面前,以及对于自己的作品将要被拍成影视剧,余华的内心激动又忐忑。
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
1994年,张艺谋版的电影《活着》一经上映,就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大放异彩。
电影的热映,为余华的作品迎来了第二波春天。
从那之后,《活着》这部书就像开挂,被翻译成海外十几个语言版本,在全球畅销。
2018年,《活着》销量超过200万册,是当年国内第一畅销的小说。
看过一个采访,有人问余华:为什么你的这本书如此畅销?
余华回答:
我也很惊讶,但不久前一个中学老师告诉我:他的语文老师要他读,现在他当老师之后,又让他的学生读。现在要求学生读《活着》的语文老师,已经进入第三代了。
就像雪球,越滚越大。
科技产品会更新迭代,人会一代传一代,唯独文艺与精神,长久不衰。
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力越来越大。
而在另一档综艺节目中,主持人跟余华开玩笑说:这本书销量那么高,版税有多少呢?
余华只说了一句话:我是靠《活着》而活着。
言外之意:这本书的版税很高,很高。
-02
《活着》讲述了生命的多样性
在拆解这本书之前,我想先概括这本书在我心中的意义。
福贵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角色,在福贵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生命的不同场景,感受到生命的不同情绪。
有明朗的,阴郁的,悲伤的,绝望的,崩溃的,但最终,生命是豁然开朗的,豁达的,淡然的。
从福贵最开始出现时的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经历了一生的坎坷与磨难后,就像经历了海啸后的天空;从阴郁变成了平淡,从惊涛骇浪变成了波澜不惊。
福贵的生命中,有真有假,有鲜活有死亡,有大喜也有大悲。
尽管生命带给他无尽的悲伤与磨难,可最终的福贵,领悟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仅仅是活着而已;一生中的财富、感情、子女,所有世俗的满足,欲望,追求得到和失去,在生命面前,都是虚无。
无论你生前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你拥有还是没有,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全都归于平静。
《活着》在我心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所有的悲剧与戏剧化,看似不合理,其实很合理;因为这本书直到最后,都在告诉大家一个道理:“生命本身,就是活着;活着是坚强而有力量的,是通透而平静的。”
-03
福贵的前半生:真与假,得与失
福贵的家境,放在如今,就是一个农民企业家在经历了前半生的奋斗后,终于攒了一些家业。
说不富裕,在当地也算富甲一方;说富裕,比隔壁的资本家还是差很多。
而福贵,就是典型的“地主家的虎儿子”。
虎,是真的虎;糊涂,也是真的糊涂。
生活在如此优渥的环境下,福贵是一个爱赌的男人;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到城里去跟别人赌博。
开始的时候沈先生还在,福贵会跟沈先生赌博;后来城里来了个叫龙二的男人,龙二赢了沈先生后,龙二就变成了城里赌场的老大。
再后来,福贵开始跟龙二赌。
有句话叫:十赌九输。
赌徒的心里总是在想:没关系,输了就输了,我肯定还能赢回来。
可最终的结局却是,越陷越深,直到最后输的一无所有。
福贵也没能逃过这样的命运。
100多亩地,家里的房产,钱财,全都被福贵败光了。
福贵的爹被他硬生生地气死。
房子没了,地也没了,阔少爷做不成了,可家里还有老娘,有老婆,有女儿,还有马上出生的儿子,该怎么办?
日子还得接着过下去。
福贵跟家人一起搬到了小屋子里,新主人变成了龙二,他自然就在龙二的手底下打工生活。
从有到无,从家境阔绰到一无所有,这是福贵生命中第一个坎儿;真真假假,最终都是虚无。
剩下的,只有家人陪在他的身边。
但那时,福贵还没有意识到,命运安排了更悲惨的事情在前方等待着他。
-04
生命的开始与结束
在那个年代,动荡是有的,即便是埋头生活的老百姓,也不知道明天会遇到什么事情。
某天,福贵的娘生病了,福贵要去城里给娘抓药。
可在路上,福贵被抓走当了壮丁,上了战场。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也许命运眷顾福贵前半生太能作,也太惨,所以让他活着回到了家乡。
回去后,娘已经去世了。
在他离开的日子里,女儿凤霞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儿子有庆长高了,能蹦蹦跳跳了。
那个年代,生活很难。
在一次去医院时,县长夫人生命了需要大量的血液,而只有福贵的儿子有庆的血型相匹配。
有庆很开心,他觉得自己特别棒,能够帮助别人。
可有庆被抽去了太多的血,最终因失血过多心跳逐渐消失。
这是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对于福贵来说是如此。
他爹去世时,福贵没有多么难过;他娘去世时,福贵只是懊恼;但儿子有庆没了,福贵真的难过,伤心。
福贵更害怕如何面对家珍,面对那个一直跟着自己受委屈,在背后埋头干活却不说话的好女人。
更何况,家珍还患上了软骨病,她听到这种消息,铁定受不了打击。
福贵偷偷地把有庆埋了。
可这种事情,如何瞒得住呢?
经历了生与死,家珍还是坚强,她的内心柔软又坚硬,因为她始终认为,好日子快要来了。
好日子的确来了。
凤霞嫁人了,嫁给了二喜。
二喜是个好男人啊,他很疼凤霞,对她特别好;没过多久,凤霞怀孕了。
一家人终于有了些喜悦,对于有庆的离开,终于迎来了新的希望。
新生命,意味着新的希望。
可新的生命,也可能是另一个死亡。
凤霞生下儿子的时候,因为出血过多也没了。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是另一个打击。
福贵给孙子起名叫“苦根”,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苦。
从那之后,家里只剩下了福贵、家珍、二喜和苦根。
凤霞走后没多久,家珍也没能坚持下去;福贵说:家珍让女儿带走了。
也好,家珍活着没让她幸福过一天,去了另一个世界,也是新的开始。
屋漏偏逢连夜雨。
紧接着,二喜在城里干活的时候,不幸被压死;他走之前,嘴里念叨了一个名字“苦根”。
经历了接二连三的打击,福贵的情绪,到达了崩溃的顶峰。
生活中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福贵倒下。
可再看看苦根,福贵还是撑了下去。
命运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他是推手,是绝望的推手,是崩溃的推手;人过得差,命运却让这个人更差。
有一天,苦根病了,病着的苦根嘴里一直念叨着:我饿,我想吃东西。
福贵心里又自责又难过,一下子煮了好多豆子给苦根吃。
忽然吃了那么多东西,苦根被撑死了。
我想到了《老人与海》中的那个老人:“一个人可以接受被毁灭的事实,却无法接受被打败的事实。”
福贵哭了,也是他最后一次哭泣。
一生中的画面,生命中来来往往的每个人,在他的脑海中不断重现又消失。
气死了爹,然后娘病重去世;有庆被抽没了血去世,随后是女儿凤霞;家珍去世后,紧接着又是女婿二喜。
就连唯一的亲人苦根,也离开了自己。
所有的亲人都走了,这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命中,还有什么比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更加痛苦的呢?
这些,都没有打倒福贵。
他似乎向命运妥协了,但实际上,他向命运发出了自己的不屑和嘲讽。
在苦根也走了后,这本书迎来了高潮。
从生命的开始,再到生命的结束;这是福贵生命中一连串的坎儿。
坎儿迈过去了,福贵再也不惧怕任何东西,任何事情了。
-05
活着,仅仅是活着而已
《活着》这本书,其实有很深刻的哲学意味。
它一直在跟我们灌输这样一种理念:
一个人活着,就是在活着;像一头牛,从生到死,日复一日,即便重复做一件事情,也是为了活着。
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活着。
对于福贵生命的最后,垂老之际,犹如燃烬的蜡烛;他的生命,还有什么期待呢?
他不期待任何事情,因为他都经历过;他不幻想任何事情,因为那毫无意义。
他只明白一件事:活着就好。
福贵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了最好的一家人,也一个个送走了他们;他经历过苦难也经历过风光,经历过波澜壮阔,也经历过黯淡无边。
但生命对于福贵而言,也不全是苦的,也有甜蜜和希望。
凤霞嫁人的时候,生活是幸福的;凤霞怀孕生产之前,生活充满了希望。
希望的破灭,也是福贵的精神,升华到了最高处。
《活着》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大概就是:当你翻开了第一页,就再也不想停止,而是想一口气读完。
读完之后,是精神上的空虚,是口干舌燥,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是窒息感,是压抑。
余华的这本《活着》,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也正因为它带给了人们绝望,又带给了人希望;在希望之后,是内心的宁静。
也是通透,是对生命的豁达与宁静,是你与命运凝视,命运也在凝视着你。
今日话题:
你读《活着》,明白了哪些道理?
(文章配图来源电影《活着》,文字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