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当日史事,依据新旧《唐书》诸纪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综述如下:(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王禹、陈叔达等,欲按其事。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余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纟圭,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口至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
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兵,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王禹、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以下试对旧史所载进行分析、质疑,以期揭示当日事变之真相。
千三百年前,大唐初建,在浙江湖州徐孝德家中诞生了一个女婴,取名徐惠。
徐惠自小便聪慧过人,据《新唐书》记载:她出生五个月便会说话;四岁能读《诗经》、《论语》;八岁时,父亲要她仿屈原的《离骚》作骚体诗,徐惠挥笔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岭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小小的徐惠,在诗中流露出对屈原的崇敬与仰慕——想遇上了你(屈原)这位真正的人啊,你纯洁似香草,又因何独自殉国呢?
转眼十四个春秋,徐惠已出落成一个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也就在这一年徐惠被选入宫中,封为才人,此时在位的正是大唐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只是,后宫佳丽三千,小小才人难得君王眷顾,不免深宫清冷.徐惠于是铺纸挥毫,写了一首《长门怨》:”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以表达深宫中少女的寂寞与无奈.
是金子总会发光,徐惠才气横溢,很快享誉宫中,从而更太宗瓜目相看.太宗对徐惠日益礼顾,颇怀眷恋,于是将她由才人一下晋迁为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徐惠才思敏捷,时常令太宗惊叹,爱慕不已,有一次,太宗派人召人请徐惠,徐惠迟迟不来。太宗等了很久,才见徐惠珊珊来迟,便大为恼火。容光焕发的徐惠见太宗一脸怒气,只是长孙皇后颇有几分相似.两个外表柔弱却拥有大智慧的女人,成为太宗皇帝坚强而不可或缺的后盾.贞观末年,太宗数调强兵讨伐四夷,又调集夫役治理宫室,百唐高宗眼底,也不禁动容!徐惠对太宗之情的偏执,让她在次年送了命,年仅二十四。后来徐惠被追赠为贤妃,陪葬于昭陵石室,终实现心愿,与心爱的人永远相守一起。
还陕述怀
【原文】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注释
⑴慨然:长叹的样子。抚长剑:手抚腰间的长剑。
⑵济世:济世救民。邀名:争名夺利。
⑶星旂、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形容行动迅猛,纪律严明。旂(qí):即“旗”。
⑷遍野:满山遍野。
⑸登山、背水:形容地形比较复杂。麾武节、纵神兵:形容战斗指挥比较灵活。
⑹昔:昨天。
⑺平:和平统一。
【作品鉴赏】
《还陕述怀》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全诗分三层。首联一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背水纵神兵”用典,《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这里作者是以大军事家韩信自比。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还陕述怀》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末联为第三层,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充满浩然正气。此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作者介绍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中文名
李世民
别 名
唐太宗,天可汗
国 籍
中国(唐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武功的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出生日期
开皇十八年(一说十七年)十二月
逝世日期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职 业
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信 仰
道家
主要成就
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
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
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
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展开
代表作品
《帝范》,《贞观政要》等
谥 号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庙 号
太宗
年 号
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