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岁月里,沂蒙人民怀着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踊跃参军,勇敢参战,全力支前,铸就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
山东广播电视台最新一期《光影里的来时路》之沂蒙精神播出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赢得业内外广泛好评,各项数据亮眼,观众纷纷点赞,“强烈推荐《光影里的来时路》这个宝藏节目,能把一档主旋律节目做得那么好看、那么可亲、那么感人,真心不易,我是看一遍哭一遍”,“生死与共 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永远闪光,历久弥新”;“战争年代的沂蒙红嫂太伟大了,敬佩到令人窒息,无数次泪目”“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当最后听到王丽达歌声响起的那一刻,再一次泪流满面”“沂蒙精神永流传,我为我是山东人自豪”……
《光影里的来时路》之沂蒙精神这一期节目,为何如此火爆和催泪?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栏目组对“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大家熟悉的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的挖掘,通过亲历者后代讲述的真实历史细节,加以影视资料和沉浸式的采访,实现了真实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彼此赋能,从而讲好了红色故事,弘扬了沂蒙精神。
催泪场面之一: “旋风勇将”罗舜初魂归沂蒙山
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每一个村庄都回响着抗击侵略者的悲壮和辉煌,党政军民在这里生死与共,并肩战斗,铸就了弥足珍贵的沂蒙精神。节目组特别邀请了在沂蒙山战斗、生活了6年半的罗舜初将军之子罗小明来到现场,他通过大地主万春圃给罗荣桓将军送“辣子鸡”的小插曲,展现了当年八路军如何赢得民心;据他讲述,父亲对沂蒙山熟悉到“晚上闭着眼都可以走”,有一次作战,父亲发高烧躺在担架上,作战参谋告诉他敌人到了什么地方,他一听地名就知道接下来该往哪走;罗小明的姐姐罗晓英当时被寄养在沂蒙山一户老乡家里,抗战胜利后老乡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险阻,辗转朝鲜把姐姐送回他们身边;罗舜初将军离开沂蒙山后,因公务繁忙再也没能回去看看,但他一直心系沂蒙山,去世后将自己的骨灰撒在了沂蒙山,永远与沂蒙山这片热土融为了一体……
泪点暴击之二:红嫂精神感天动地 无私大爱永难忘
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在沂蒙山活跃着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筹军粮,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节目组邀请了“沂蒙母亲”王换于老人的孙女于爱梅来到现场,通过她的动情讲述,我们得知在那段战争岁月里,她的奶奶和妈妈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收养了八路军子女41名,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才出生三天,因为她妈妈和婶婶奶水有限,为了给八路军子女喂奶,自己家孩子只能吃粗粮、喝糊糊,为此4个孩子先后夭折,她们用乳汁换取了让革命后代活下来的机会;共产党人陈若克咬破手指,用鲜血喂刚出生的孩子,宁死也不向敌人低头,最后英雄就义的故事让多少观众泪流满面;时隔40年,曾经身受重伤,被奶奶王换于抢救活下来的白铁华,一步一跪地去看望他的“娘”,那一声“娘,不孝儿子来看您了”,再次引爆泪点……这一幕幕正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最生动真实的写照。
节目组还邀请了电视剧《沂蒙》的主演迟蓬,以及主演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的青年歌唱家王丽达,当栏目组电话联系,她们一听是与沂蒙精神有关的,二话没说就都爽快地答应了,并且都是公益性参与。王丽达说,那些大段大段的歌词已经深深刻在了脑海里,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她动情的歌声再次将沂蒙精神传唱到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以光影印初心,用精神筑丰碑,《光影里的来时路》之“沂蒙精神”,正是用好红色光影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沂蒙精神代代相传,这就是一节最生动的党史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