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中国史,本篇系精编经典中国通史之《战国史话》连载06,欢迎收看。
战国时,当时的人常分析魏、韩的战略意义: “韩,天下之咽喉;魏, 天下之胸腹。" (《战国策·秦策》)
秦国人士常分析韩国,说韩国对秦国像是木头里的蠹虫、人心腹病一样,秦国一定要除掉。
秦国征伐山东各国,不断占领山东各国的土地,前人把这种进占比为蚕食桑叶,如“蚕食六国”(刘向《战国策· 叙录》),”则诸侯可蚕食而尽" (《韩非子· 存韩》), "蚕食魏氏(即魏国)” (《战国纵横家书》),都用很形象的语言说明了战国中后期形势发展的特点。
01、秦国蚕食韩赵魏
秦国积极向外发展,扩大土地,三晋(赵、魏、韩)首当其冲。
公元前361年,由于秦国势力东至黄河,魏国都安邑受到威胁,魏迁都大梁(今开封)。
商鞅对秦王说:“魏国占有安邑一带山岭险要的地区,据有黄河天险而独揽山东之利。魏国有利时向西攻秦,不利时则向东发展。秦与魏,不是秦并掉魏,就是魏并掉秦。魏接连大败于齐,可乘有利时机伐魏,胜魏,'秦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服诸侯'。“
秦王认为商鞅说得对,派他伐魏。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派公子印领兵抵抗。商鞅写信给公子印,说感谢当年在魏国对自己的照顾,请公子印赴宴,商谈退兵事宜。
宴会上,商鞅埋伏甲兵俘虏了公子印。继而又马上派军队进攻魏军,大破魏军。
公元前330年,秦军再次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将龙贾,迫使魏国把河西之地割给秦国。
公元前329年,秦又接连向魏猛攻,攻取了河东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 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曲沃(今山西曲沃县)等地。
公元前328年,秦又攻取魏的蒲阳(今山西省永济县北),魏被迫把上郡15县(今山西东南一带)献给秦国。至此,今陕西、山西黄河两岸地区归秦占有,黄河天险被秦国掌握,秦国的声威震动山东各国。
公元前314年,秦国又趁齐国因燕国内乱进攻燕国的时候进攻三晋,再次攻取魏的焦和曲沃(原为秦所攻占,后又归还魏),又在岸门大败韩军,迫使韩国派太子仓作为人质押在秦国求和。
公元 前313年,魏国被迫按照秦国的意志立公子政为太子。这一年,秦国还攻取了赵的酒(今山西离石县西),俘虏了赵将赵庄。
02、甘茂伐韩
秦王对甘茂说:“秦国想东通三川(韩的三川郡),进而窥周室。此愿能偿,我死也不朽了。”
这必须攻下韩国重地宜阳,宜阳是通三川、窥周室的必经之地。秦王派甘茂攻宜阳。
甘茂说:"宜阳是大县,上党南阳两地久存物资于此,名为县,其实是郡。今天行千里而攻,很难。臣在秦算是一过客(甘茂齐人),樗里疾、公孙衍与臣不和,必定非议,王一定听信他们。臣恐怕不得信任,不要派臣吧!“
秦王说:"一定相信你,订下盟约吧!”于是甘茂领兵攻宜阳。宜阳有30万军队守卫,5个月没攻下,又有楚军前来相助,秦军死伤很重,秦王很着急。冯章说:“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
甘茂动摇,左成劝他:“不攻下宜阳,内有樗里疾、公孙衍攻击,外有韩的积怨,就危险了;攻下宜阳,功就多了。"
甘茂说,宜阳城是他的坟墓,要决一死战。秦派来援军,终于攻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门户。
03、战神白起以少胜多
公元前294年,秦又攻韩,取武始(今河北武安县南)、新城 (今河南伊川西南)。第二年韩、魏联军抗秦,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市南)交战。这次大战,秦军是左更白起指挥,秦军大胜,歼灭韩、 魏军24万多人,俘魏将公孙喜,韩、魏联军遭到惨重失败。白起升为国尉。
秦军比韩、魏军少得多,秦军大胜。白起分析这次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因为韩、魏互相推诿,都想自己退在后面,把别人推到前面。秦军利用了韩、魏军的弱点,能够设疑兵麻痹韩军,出其不意以精锐攻魏军,魏军既败,韩军也就自溃了。
伊阙之战以后,秦国继续攻占三晋的地方。公元前292年,秦攻占魏的垣(今山西垣曲县),和韩的宛(今河南南阳)。公元前290年,秦又占魏的轵(今河南济源县东南)和韩的邓(今 河南孟县西)。宛和邓原是韩国两个冶铁手工业地区,秦取得以 后,更增强了秦的力量。
公元前290年,魏被迫割河东400里(今山西西南部一带)给秦,韩被迫割武遂200里(今山西垣曲附近) 给秦。
公元前289年,秦击魏取61城。
公元前288年,秦取赵梗阳(今山西太原南)。
公元前287年,秦拔魏新垣、曲阳。
公元前 286年,魏献安邑及河内给秦。
“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 (《史记·六国年表序》)秦国对三晋,尤其是魏、韩,一次一次地打击,一步一步攻占了三晋的大片领土。
苏代对这段历史说:“龙贾之战(前330)、岸门之战 (前314)、 封陵之战(前303)、高商之战(无考)、赵庄之战(前 313),秦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现在生存的,都是死于秦军的遗孤。西河、上雒、三川之地,纷纷落入秦国手中,秦国几乎占有三晋的一半土地。”(见《战国策·燕策》)魏、韩被秦国大大削弱了。
04、秦昭襄王称帝
秦国对三晋取得的胜利,是很有意义的。秦自认为很强大了,发动称帝。但又怕独自称帝引发诸国反对,便相约与齐王一起称帝,减小压力。
齐国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挫败了战国前期最强大的魏国,魏国从霸主的地位上跌落下来,齐国跃升为强国。“齐威王、 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史记·孟子荀卿列 传》)
“秦与齐争长" (《史记·楚世家》),这两大国都极力拉拢五国相对抗。岸门之战(前314)以后,秦国拉拢韩、魏,齐国则和楚国联盟。
公元前314年,燕国由于燕王哙让位子之引起国内大乱,齐军占领了燕国广大国土,大肆掠夺燕国的珍宝财物。
公元前312年,楚攻韩的雍氏(今河南禹县境内),秦国救韩攻楚;齐则和楚联合攻秦、韩、魏。这时,以秦齐为首的五国分成为两个阵营的攻战。
公元前301年,齐国组织起韩、魏三国共同攻楚,齐将匡章、 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三国军队攻楚方城(楚的长城),千垂沙大败楚军,杀死楚将唐昧。楚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楚屈服于齐,派太子横为质,向齐国求和。秦国为了和齐国修好,也派泾阳君去齐国为人质。
《孙膑兵法·强兵》说“齐大败燕"(指公元前314年伐燕), “齐大败赵"(指公元前325年齐败赵于平邑,俘赵将韩举),“齐大败楚"(指公元前301年败唐昧之战),这时期齐国的国力是强盛的。所谓“威王、宣王以胜诸侯" (《孙膑兵法·强兵》)。
公元前298年,齐国发动齐、韩、魏三国攻秦,三国联军攻到函谷关。秦国君臣焦急地商议是否割地求和,如果割地求和,秦王感到可惜;不割地,"咸阳必危"。秦国害怕三国联军继续前进,秦王说:“宁可割让三城感到后悔,不能使咸阳危急感到后悔。“秦国不惜割武遂(今山西临汾境内)与韩,割封陵与魏,割齐城(此城无考)与齐讲和。
齐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发展,到了公元前288年,秦国约齐国称帝。
秦为什么要约齐国称帝,这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各国力量的对比。乐毅说到秦齐去帝号以后“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史记·乐毅列传》)可见齐国有很大的实力。
05、齐秦称帝仅两个月
宋国地处中原,"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对于这样一块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地方,齐国垂涎三尺,先后发动了三次对宋的进攻。公元前286年,齐国第三次伐宋,吞并了宋国。“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兼之, 是益一齐也”。(《战国纵横家书》)
齐国兼并了宋国和淮北地方,等于增加了又一个齐国的力量。这是齐国势力向上发展的顶点。
“齐湣王灭宋而骄",秦昭王派魏冉来到齐国,劝说齐湣王称东帝, 秦为西帝。齐王答应了,于是秦齐称帝。
《战国纵横家书》对秦、齐称帝的意图说得很清楚,意思是说,齐取宋,秦取魏的上党,韩魏从。进而攻赵,秦取赵的上地 (赵的上党),齐取赵河东,赵从。秦取韩的上地(韩的上党),齐取燕的阳地。 “三晋大破,而攻楚",秦取郗,齐取东国下蔡。
“齐、秦虽立百帝,天下孰能禁之。”这就是秦、齐称帝的如意算盘。
苏秦听说齐王要称帝后,从燕去齐,游说齐王。齐王说:“好,你来了,秦国使魏冉约齐称帝,你以为如何?“
苏说:“王问臣仓促,此事的忧患还隐微,愿王接受以后不忙于称帝。秦称帝,天下听从,王也称,不算晚,先称后称也不会有什么损伤;秦称帝,天下反对,王不要称, 以收天下的心,是一很好机会。“
苏进一步追问说:“齐、秦称帝,王以为天下尊齐,还是尊秦呢?“
齐王说:“尊秦。“
苏说:“去帝,天下是爱齐, 还是爱秦呢?“
齐王说:“爱齐而恶秦。“
苏说:“立两帝伐赵有利, 还是齐伐宋有利?“
齐王说:"伐宋有利。“
苏说:“比较起来,与秦称帝天下尊秦而轻齐,去帝则天下爱齐而恶秦,伐赵不如伐宋有利, 愿王宣布去帝号,收天下之心。摒去称帝之约,摒弃秦国,让秦国处于被动境地而不能与齐争胜。王乘机伐宋,有了宋国则卫的阳地危,有淮北则楚的东国危,有济西则赵的河东危,有陶、平陆,魏国的城门不敢开了。齐去帝号加之伐宋,则国重名尊。名义上尊重秦国,结果让天下恨他,这叫做以卑贱换尊贵,愿王仔细考虑!“
齐王接受了苏秦的游说,去帝号仍称王。苏秦很合时宜的话,切中齐王的心理,说服齐王去帝是苏代的一大业绩。可见战国的“游说之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战国纵横家书》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齐、赵遇于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臣与于遇,约攻秦去帝。”
这是苏秦写给燕王的书信里说的,"遇”是临时约见的意思,可见事急。苏秦参加了这次会见,齐王和赵王达成去帝攻秦的协议。
齐国去帝后,秦国也被迫去帝。秦、齐称帝在公元前288年10月到12月,仅两个月的时间。这事时间虽短,但影响很大。多年以后,鲁仲连还说: "且秦无己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这是说秦称帝的欲望无穷,要去掉各国不合秦国心意的大臣,换为秦国谋利益的大臣,秦要称霸天下。
历史学家钱穆说战国形势有三变,第一变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第二变是齐秦分帝;最后一变是秦统六国。因此,秦齐称帝是战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战国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