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满洲、女真族),东北长白山系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出了一位杰出人物——努尔哈赤而建立一代王朝(满清王朝、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也因此成为一度显赫的皇族。腰站村(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至今仍是东北境内较大的满族肇氏皇族村。
腰站村肇氏满族人的直系祖先是谁?和努尔哈赤是什么关系?腰站村是怎么来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做为一个腰站肇氏满族人应该知道和了解的,是历史和本民族的基本常识,也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
“肇”,就是“爱新觉罗”的简化。之外根据所居住地域的不同还有“金、罗、德、洪、依、海”等姓氏也是属于“爱新觉罗”。满族在清之前,辽朝之后叫女真族,1635年经皇太极发布命令“改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称“满族”。
满洲的直系祖先,史料最早记载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元朝前及元朝期间,猛哥帖木儿所属女真族一直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即长白山下牡丹江、黑龙江流处的斡朵里(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南部)。猛哥帖木儿乃大金的后裔,曾是元末的万户。万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延,隶属于枢密院或行省,统领千户所。猛哥帖木儿驻牧的斡朵里城,曾是辽、金、元三朝的北方重镇。这个地方环居着女真三部:夹温·猛哥帖木儿的斡朵里部、古论·阿哈出的胡里改部和高·卜儿阏(yan)部。这三部习称“移兰豆漫”。“移兰”满语的对音,意为三;“豆漫”满语的对音,意为万,引申为万户。“移兰豆漫”即为三个万户。万户的官职是世袭的,猛哥帖木儿的祖辈世袭为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统领所属女真军民。猛哥帖木儿也写作猛特穆,猛特穆则是腰站满族人与努尔哈赤的共同祖先,因努尔哈赤的后人进关成了皇帝,因此福临在他死后215年(顺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追封他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即肇、兴、景、显四祖,均葬在永陵)一进永陵宫正门后所见到的四座“神功圣德碑”就是纪念和歌颂这四祖及其“皇后”的。因此说这四祖也是腰站满人的直系祖先。努尔哈赤与永陵四祖的关系图如下:
猛哥帖木儿(肇祖原皇帝)
︱
次子董山
︱
三子锡宝齐篇古
︱
儿子福满(兴祖直皇帝)
︱
四子觉 昌安(景祖翼皇帝)
︱
四子塔克世(显祖宣皇帝)
︱
长子努尔哈赤(太祖高皇帝)
猛哥帖木儿(猛特穆)有四个儿子
四子
三子
次子
长子
绰颜
泰羊
充善(董山、童仓)
褚宴(权豆、阿古)
对于中原物质文明的向往以及不断的战争与战乱等多重原因,使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不断地向南迁移,这是一个极其曲折而又复杂的历史进程,不便详述。永乐元年(1403年)明廷诏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任命女真族“胡里改部万户”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第二年,建州卫正式设置。“卫”是明朝统治边疆少数民族的一种军政建制,卫设指挥使司,指挥使掌印,官正三品。
1438年建州卫都指挥令事(军政长官名)李满住(为“胡里改部万户”阿哈出的孙子)率领部众几经转徙来到新宾永陵烟囱山东苏子河边定居。“李”是明皇帝赐的姓。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由于民族、部族之间的纷争,东北地区局面动荡混乱,洪武年间,猛哥帖木儿率斡朵里部女真族向南避难流徙,移居图们江下游斡木河(今朝鲜会宁)一带。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授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都指挥使,1412年明朝廷决定增设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又为“建州左卫指挥使”。 1433年,历史上发生“斡木河之变”,猛哥帖木儿的建州左卫受到了重创,寨破人亡,劫难空前。猛哥帖木儿及其长子“褚颜”、次子“董山”被七姓野人掳去,父亲和长子惨遭杀害。第二年猛哥帖木儿的弟弟凡察到北京“朝贡”,明宣宗 “升建州左卫都指挥佥事凡察为都督佥事,仍掌卫事”。因旧印“失落”,又重颁新印。不久,董山被人赎回,董山因在斡木河不得安稳,十分艰难,奏请迁往辽东,与“李满住一处住坐”。正统五年(1440年)六月,董山和凡察率所部三百余户,历尽曲折,冲破阻挠,迁到浑河支流苏子河一带,与李满住合住在一起。
董山因藏有明廷给其父猛哥帖木儿的赐印,就和他的叔父凡察争袭建州左卫指挥使的官职。一卫新旧两印,叔侄纷争不已。1442年明朝决定新组建“建州右卫”,以董山掌左卫事,凡察掌右卫事。这样在苏子河畔流域就出现了以李满住为首的建州卫,以董山为首的建州左卫,以凡察为首的建州右卫。史书上称作“建州三卫”。从此建州女真这个剽悍的民族群体就在我新宾土地上繁衍生息,艰苦创业,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其中“三卫”之间的矛盾可想而知,故事更多。
斡木河之变之后,建州左卫女真举部迁徙辽东苏子河畔,使建州三卫女真合住在一起,增强了女真建州部的凝聚力。猛哥帖木儿的后裔,建州左卫通过六代经营,至努尔哈赤时,在苏子河畔的赫图阿拉点燃了一个火把——这个火把后来燃遍辽东,继而进关,燃遍中国。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终成大统建立后金国称汗。这其中,1467年董山蒙难。
董山有三个儿子
三子
次子
长子
锡宝齐篇古
妥义谟(知方哈)
妥罗(脱罗、土老)
三子锡宝齐篇古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福满。
福满有六个儿子
六子
五子
四子
三子
次子
长子
宝实
包朗阿
觉昌安
索长阿
刘阐
德世库
福满的四子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的四子塔克世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五世祖董山、四世祖锡宝齐篇古。董山死后,长子妥罗继父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妥罗之子妥原保袭其父职。妥罗的三弟锡宝齐篇古事迹不详,他只有一个儿子叫福满。1576年间,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因以助明军攻除王杲有功,受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在努尔哈赤25岁那年,觉昌安、塔克世在腰站西去10里地的古楼左右地界,当时叫古勒城,随着古勒城寨的陷落被明军杀害。时年努尔哈赤继任建州左卫指挥使,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为报父祖之仇愤然起兵,开始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气吞山河的统一大业。福满的三子索长阿是腰站爱新觉罗氏的祖先,索长阿是努尔哈赤的三祖父。
清王朝占领北京问鼎中原之后,认为今天的帝业是先祖开创的根在新宾这块土地——赫图阿拉城、永陵、苏子河畔、烟囱山……于是就有了永陵陵宫正门内前院四座相同的碑亭排列(在陵宫的前院每座碑亭内部有一头巨大的神龟【学名叫赑屃(bi xi)】,背上驮着巨大的石碑“神功圣德碑”。启运殿内供奉着“四祖”的神位。
肇姓人在自己家里供奉祖先祖宗饭,满族人早先是以西为贵,祖宗板都供在室内西山墙上,共有九个木制的香碟,到祭祀时焚烧用山上达子香(野生的杜鹃花木制成的达子香),九个香碟分北、南,北五个供奉的是肇、兴、景、显四祖和努尔哈赤,南四个供奉的是圣宗佛、菩萨、关帝爷、佛陀妈妈。这种独具民族特点的祖宗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前进,满汉融化的程度在逐渐的淡化和少有、鲜见。
关于龙锡:龙锡生于1595年,1642年战死沙场,归葬腰站村祖坟。他是努尔哈赤三祖父索长阿的嫡曾孙。是大清朝的功臣,进关前初为官长史、后升至武英殿大学士,最后晋为轻车都尉世职,并于崇德六年七月阵亡,为大清帝国捐躯时年仅四十八岁。
关于阿塔:龙锡的次子,生于1633年,隶属于满洲右翼镶蓝旗。跟随大清朝进京之后,官由总尉做起,康熙七年(1668年)升至山西巡抚,不过为人很倔犟,辈分又大过当时的皇帝,仕途坎坷几曾被贬,康熙八年(1669年)被降职为四品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授永陵副尉,他带十三子中的七子从京返乡途径腰站村时年53岁。康熙三十年(1691年)六月授永陵总尉(官正四品),之后在永陵任职七个年头至65岁时解甲归田,时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阿塔在永陵任职期间康熙曾来永陵祭祖,两人肯定有见面之事,细节不得而知。回到腰站的阿塔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年85岁。在腰站村生活了近20年,逝后葬于腰站村后山肇姓祖坟中。可见他的晚年是安稳平静幸福的。
阿塔有十三个儿子
十三
十二
十一
十子
九子
八子
七子
六子
五子
四子
三子
次子
长子
赛弼图
巴图
哲尔恳
察库丹
尹登
特克新
察库兰
察馨
留格
绥山
福海
凤库
德特库
阿塔到永陵赴任的途中,将其五子、六子、九子、十子、十一子、十三子留居腰站,只带十二子巴图到永陵赴任,其余六子则留在北京。阿塔的六个儿子从此在腰站村繁衍生息至今,成为腰站村及胜利村爱新觉罗肇氏满族的祖先,腰站村由此形成。
腰站六子按父亲的吩咐,分别居腰站村的东西南北中及后山根各建宅院分支自立繁衍生息至今。其中五子留格居街里中,六子察馨居前街南,九子尹登居胜利村西北山根底(现胜利村依然保留有尹登的古居),十子察库丹居西后街,十一子哲尔恳住村东头,十三子赛弼图居西岗子后台子。从阿塔到玉字辈为九世,恒字为十世,上溯至猛哥帖木儿为十八、十九世。
关于八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创建了八旗制度。凡女真族人不论姓氏,皆入八旗。正黄旗由努尔哈赤统领,龙锡支因是旁系隶属右翼为镶蓝旗,八旗制度等级森严,对着装也有严格规定,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将所聚之众每300人立一牛录厄真管属。(牛录汉语为大箭,厄真是主的意思),各牛录又分别以黄、红、蓝、白四色旗为标志,四旗建立后,由于队伍不断扩大,牛录的增加,1615年确立了八旗制度。规定五牛录为一甲喇,由甲喇厄真统辖(汉语译为参领),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由固山厄真统辖(汉语译为都统)各级厄真后改称章京,这时,黄、红、蓝、白四旗外又增添设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含四正、四镶为八旗,每旗兵力7,500人,八旗共计60,000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不失为一个严密的组织制度,在生产和战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凝聚力量,对清朝的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后来到皇太极时随着东北的基本控制后形势发展变化,又增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外有索伦兵、锡伯兵,军队就成满汉蒙三大八旗外加两兵。
关于红带子:女真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皆穿长袍,长袍外面扎腰带子。努尔哈赤本支系皇族系扎黄带子,旁系子孙扎系红腰带子,因此有腰站红带子之说。满族其他姓氏有扎兰带子、绿腰带子的。腰站村民肇玉山(已故)保留有一条红带子(据说红带子让其儿子拿走),为整幅绸缎(红色)制成两端饰有花穗,长约2.7米,折叠成宽六厘米左右,围腰两周系活结于左侧。
腰站这六支属于右翼镶蓝旗,旗主为龙锡。肇氏子孙秉承了先祖的灵秀和智慧,加之现实中辛勤劳作繁衍成当地望族。腰站村是名符其实的清皇室后裔聚居地,这里记载着无数的文化辉煌与巨变沧桑。是清代皇帝回兴京祭永陵的“御路”必经的驿站,至今仍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辉。该村至今保留有皇帝用过的下马石。此外,当年皇帝经过腰站村前往永陵祭祖而专门在此修建的休息场所为东、西安乐堂。据见过东、西安乐堂的年长者描述,安乐堂为砖瓦(老式青砖、青瓦<小而坚实>)结构,几道穿堂式宅院,四周院墙,院墙的四角有炮台备护院所用。可想当时的风光景象。文革中,东、西安乐堂被拆除,至今留下的只是残垣断瓦,曾经的风光已不复存在。除腰站上千口外,走出到山南及关里关外的肈姓人,留在北京的六支系等,不知又有多少人……一言难尽。
历史的长河就是这样毫不停留的向前流淌着,不管是多么辉煌也罢,无声无息沉默低语也罢,都将成为过去。今天为了我是腰站肇姓“爱新觉罗”的子孙,不忘祖,记住根,多少了解点本支本系的历史常识和本族的历史文化作了一点努力,有限的很,本人深感无力和肤浅,尚须再加努力学习,并愿得名人的指正、教诲,谢谢!。
爱新觉罗·恒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