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新春
倭国是日本岛最早存在的诸国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就是周朝的朝贡国,之后一直存在。直到唐初,日本人在与中国交往中仍王称倭王、人称倭人。唐代张守节《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倭国与中华交往中始称日本。倭成为贬义词,是从元朝日本武士集团对中国沿海的入侵骚扰开始,这些人被称为倭夷、倭奴,明朝时被称为倭寇。明朝嘉靖时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不少落魄武士加入海盗与中国商人王直、徐海等勾结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乡镇城邑。明朝东南倭患大起,民不聊生,逼得朝廷不得不派出大批精兵良将剿灭倭寇,这些精兵良将中有不少籍在今天驻马店的天中人。
官运多舛的卢镗
卢镗(1505年~1577年),字子鸣,汝宁卫(今汝南县)人,军籍,出生于祖、父做官地浙江丽水,嘉靖年间由世荫仕任武职,累官至福建都指挥佥事。《明史》记载:“镗有将略。倭难初兴,诸将悉望风溃败,独镗与汤克宽敢战,名亚俞、戚云。”在抗倭名将中,他仅次于俞大猷、戚继光,是一位累建功勋的抗倭英雄。卢镗虽然战力强劲、足智多谋,但在言官当道的明朝却五起五落,一次甚至丢掉性命。即使是抗倭功成也未名就,因为胡宗宪被抓,他被作为同党,免罪遣归,于万历五年(1577年)病逝丽水,享年七十二岁。
卢镗的第一位知音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巡抚浙江、负责抗倭事宜的都御史朱纨。朱纨信任卢镗,委以重任。卢镗也不负众望,率军连续转战三个月,剿双屿倭寇巢穴,征讨南麂、磐石卫诸岛,大获全胜。由于此战触及了当地官绅与倭寇坐地分赃的利益,不久后,朱纨被劾下狱,含冤自杀。卢镗也被定成死罪,革职戴罪狱中。此后,倭乱愈演愈烈,逐渐从沿海蔓延到闽、浙、粤等省腹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朝廷派都御史王忬巡视浙江海防,经其保奏,卢镗才被赦免,委以福建都指挥之职。我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然而对于习惯于饶舌轻言的明朝言官来说,战场上的每一个失误,都会被他们无限放大,成为弹劾大臣的理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乍浦一战因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失利,在言官的鼓噪下,卢镗被革职,戴罪军中。直到次年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浙闽军务,擢升卢镗为参将,分守浙东海滨诸府、县军务。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虽然有抓到倭寇头目林碧川等人的军功,但因为一次进剿失利,卢镗再被夺职。胡宗宪是著名的抗倭统领,是任职最长的抗倭总督。在胡宗宪的统领下,俞大猷、戚继光、卢镗等人在抗倭前线如鱼得水、各展才能,最终取得了抗倭胜利。在胡宗宪手下,卢镗被任命为协守江浙副总兵、都督佥事。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卢镗协助胡宗宪计擒王直。在舟山受降亭上,卢镗感慨万端,写下了“手提长剑斩妖鲸,八面威风四海声。白发尚能酬壮志,丹心应不负平生。群蛮俯伏归王化,万姓欢歌庆有成。祸本已除环海静,此城端拟汉三城”的感怀诗篇。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卢镗以都督衔守御镇海,在招宝山(时称候涛山)上修建威远城堡,与县城相犄角。1560年城堡竣工,卢镗登临候涛山,在威远城堡上遥望大海,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登候涛山》:“招宝苍茫控咽喉,巍峨雄堞护重楼。洪涛闪烁金光动,大海澄清瘴雾收。百万貔貅屯远垒,三千戈舰列安流。从今夷寇寒心胆,永固皇图亿万秋。”威远城堡不仅抵御了倭寇的入侵,在鸦片战争和抗法战争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屡立战功的卢镗被擢升为都督同知、江浙总兵官。嘉靖四十年(1561年),卢镗与参将牛天赐一起率军在宁波、温州一带与倭寇水陆交战十余场,杀敌一千四百多人。至此,流窜进犯浙江的倭寇基本荡平。原以为已经功成名就,然而官运多舛的卢镗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随着严嵩倒台、胡宗宪被劾入狱再一次落入人生低谷。因为是胡宗宪叙功擢用,言官视卢镗为胡宗宪的同党,列出八大罪状将其逮治下狱,不久免罪遣归。万历五年(1577年),卢镗客死丽水,葬在处州白云山麓。他的儿子卢相随父在军中数十年,组建神机营,多次参与平倭之战,历升浙江都指挥佥事、浙江都指挥,也是一位抗倭将领。
任期最短的抗倭总督王诰
王诰(1498-1557年),字公遇,号棠溪,河南西平人。他体貌魁伟,丰神俊朗,稳重寡言。与卢镗家以武起身不同,王诰家是耕读世家,祖、父皆以文起身,任地方吏员。父亲王志德历任安东、金乡教谕,仕至临江府教授。王诰年少得志,年纪轻轻就于正德己卯(1519年)中举,嘉靖二年(1523年)考中进士,初授行人,历升户部员外郎、郎中。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月,边镇大同再次兵变,王诰临危受命,出任大同知府,计擒首恶,边镇以安,因功荫长子胤鲁为汝宁守御所世袭百户。此后,他遭内艰归,居家八年,起补山东东昌府知府,擢升山东按察司副使整饬密云兵备,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九月升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途中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当时的甘肃是明朝边镇重地,少数民族与汉人混杂,历称难治。王诰到任后练士马、增城堡,以御外敌,坚决打击叛乱割据势力,两受白金文绮之赐,进秩副都御史。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王诰升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南京粮储。当时是倭寇猖獗之初,王诰作为南户部副官,主要任务是给抗倭兵士提供后勤保障。他恪尽职守,虽然忙碌,但远离帝都政治旋涡一切倒还风平浪静。然而他并不知道,遥远的北京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正在上演,一不留神成了双方权力斗争的棋子。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二月壬寅,朝廷下旨,任命王诰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
总督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就是俗称的抗倭总督,简称浙直总督,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设立,到隆庆元年(1567年)废置,共有张经、周珫、杨宜、王诰、胡宗宪、张师载六位总督。王诰是第四位,也是任期最短的一位,从任命下达到戊午日取消任命,前后不过十三天。而取消任命的原因是推荐王诰的吏部尚书李默在与严嵩、赵文华的权力斗争中失败下狱了,朝廷命令王诰不必去,令仍旧职;胡宗宪升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军务。李默不久死于狱中,王诰则刚要抬腿起跑却被命令站在原点。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二月,王诰的南京户部右侍郎三年任期届满,朝廷荫其子胤淇为国子生,三月任命他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此时的王诰年近六十,但不到十三天的总督任命和淮泗沿途受倭寇侵害的百姓哭声深深刺痛了他。六月乙酉,王诰以倭势猖獗向朝廷讨要用兵旗牌,节制兵马,严格军纪,指挥都指挥刘显等人,分兵大破扰乱漕运的倭寇,保证了漕渠通运如常。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偶感风寒,于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病逝,留下壮志未酬的遗憾。朝廷派遣河南布政使右参政李豸前往致祭,称其:“德器弘深,才猷敏达……载转总漕,督理精勤,国计攸赖;剿除倭寇,江北敉平……”王诰为官清正廉明,重视教育,先后筹建张掖甘泉书院、西平东隅书院。王诰著有《河西稿》《淮南奏议》《东隅集》等,纂修《西平县志》等。
率川军抗倭的焦希程
在中国的抗日史上,川军是一支颇为悲壮的抗日力量。他们带着落后的装备,迢迢千里,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用血肉之躯书写一曲曲不屈不挠的悲壮战歌。在明朝同样有一支川军在四川佥事焦希程的带领下到抗倭前线,积极参与抗倭战争。
焦希程,字师正,泌阳县人,是明朝大学士焦芳的裔孙。焦希程能文能武、才学出众,是正德十四年(1519年)举人,兴学重教,修建宜兴县学宫,擢升南京户部郎中,分司维扬关,纂修《淮扬关志》(今存)。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因南京金川门草场失火,焦希程被贬,任宁海州同知,纂修《宁海州志》(今存)。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宜宾人康返等恃险作乱,时任四川佥事焦希程率兵征讨,擒获叛乱头目康返,平定叛乱,升秩二级。不久,朝廷命令他带领川军到前线抗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闰十一月,焦希程率川兵趁雪夜直捣倭寇盘踞的上海周浦,在各路大军的合击下,斩首二百三十余级,彻底毁灭了倭寇在当地的巢穴。之后,他转战南北,直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升任贵州副使,分巡安平兵备道,才离开抗倭前线,并在祖父焦芳当年的贬所安顺修建焦公祠。在此期间,焦希程为安定当地社会秩序、推动民族和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因为每次考核都被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所沮,不甘屈辱的焦希程抗疏求退,朝廷赐其三品衔致仕还乡。
虽然后世《明史》将焦芳列入阉党,但焦芳的子孙后裔除焦黄中外,其他人始终在朝为官,并没有受到影响。焦希程一生著述甚多,辑录有家族文集《焦氏文献略》八卷,著有《泌阳县志》《平南略》《芝原文集》《平夷功次录》(今存)等。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记载:焦希程还著有《焦希程集》。焦希程的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其诗词歌咏、题记在各地方志中却时有所见。焦希程一生勤奋,隆庆五年(1571年),七十四岁的他仍笔耕不辍,为祖父焦芳的同年进士后人张小鹤所持祖传《聪马按蜀图》写序,并流传至今。然而,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本来为故人收藏写的一篇歌功颂德的序文,在当代人写的《元释日章<万里长江图>考》中却因为他是焦芳的后人,硬生生地把它讲成了焦芳父子对一副古画不择手段掠夺的民间故事。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