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东征孙吴的刘备大败而归,退守永安,因感时日无多,遂征犍为太守李严到永安宫,拜为尚书令,负责御前政事。
223年,刘备病重,遂托孤于诸葛亮、李严,撒手西去。
...
两千年来,白帝城托孤一事广为流传,刘备、诸葛亮也被认为是君臣情深的典范,但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
绝对不是!事实上,刘备心目中真正的托孤对象是李严,而非诸葛亮。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从而打乱了刘备的计划,使他不得不改变初心,最终形成“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局面的呢?
一、白帝城托孤的真实情况
刘备其人,与曹操、孙权相比,才能或有不足,但有一点却是曹操、孙权拍马不及的,那就是相人。凡刘备所亲重,如关羽、张飞、赵云、魏延、庞统、法正、黄权等,皆是忠义无双,死不背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卧龙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东联孙吴、西抗曹魏、三分天下。
但是,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既没有重用诸葛亮,也没有去实行《隆中对》,反而于221年称帝后,即举全蜀之兵,顺长江,出三峡,平荆州,灭东吴!
可惜,天不遂人愿,刘备侥幸逃回白帝城,一病不起,遂着手安排后事,召犍为太守李严前来永安,提为尚书令,总领全国政事。
《三国志·李严传》原文如下: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
此前,蜀汉残存的军事力量已都集中在白帝城,刘备在此时将李严召至白帝城,并拜严为尚书令,负责统领全国政事,用意已明!假如事情按刘备的计划发展下去,备死后,必会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录尚书事,由李严统揽蜀汉军政大权,辅保幼主刘禅。
但就在刘备病而未死之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大事,彻底打乱了刘备的部署!
这件意外的大事是什么呢?我们且看两段《三国志》原文:
诸葛亮传: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
刘先主传: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两段文字粗看差不多,细看则大不相同。《诸葛亮传》的内容,刘备自感病重,便下召叫诸葛亮自成都到永安来;《刘先主传》的内容,则没提刘备召诸葛来,而是诸葛亮不请自来!
我们回头再参考《李严传》内容,亦写为:先主徵严诣永安宫;而在《刘先主传》中,却未提及李严一事。
那么,为什么陈寿在《诸葛亮传》中写,先主召亮于成都;而在《刘先主传》中,却说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呢,根本不提刘备相召一事呢?!
如果参照李严一事,那么在《刘先主传》中,完全也可以不提及诸葛亮。但是陈寿却偏偏提了,而且提到的事情,和《诸葛亮传》所载又大不相同。
...
《三国志》这部史书价值很高,但缺陷亦很严重,概括可为惜字如金,记述不清,且多曲笔,为人掩饰。如在记述司马昭弑杀魏主曹髦一事上,原文仅一句:
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
因此,根据陈寿著《三国志》的特点,我断定《先主传》、《诸葛亮传》关于诸葛亮如何到白帝城记载不一致的问题,绝对不是陈寿偶然记错,而是他有意为之,以此一句之差,向我们揭露了当时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实情况!
二、诸葛亮因何不请自来
在进一步解释之前,我们先厘清一个问题,即丞相和尚书令哪的权职更重!
(一)丞相和尚书令
丞相制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兴起于战国时期,定制于秦朝,完备于西汉前期,衰落于西汉武帝后。《汉书·百官表》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在丞相制最成熟的西汉前期,丞相的权力非常之大,有推荐选拔官吏、弹劾诛杀官吏、自主处理政事、拒绝执行皇帝命令等大权,而且丞相必要开府!
但汉武帝感到丞相权力太大,已严重威胁到皇权的存在,遂着手削弱相权,推行内外朝制度。核心即是设置尚书台、拜尚书令。尚书原是丞相外朝中少府的属官,负责为皇帝传递文书,但汉武帝规定,臣下的奏疏直接交给尚书,由尚书呈送皇帝,尚书再将皇帝的意见传达给丞相执行,并设置了尚书台,任命长官尚书令。尚书令代替丞相成为皇帝决策的参与者,丞相则沦为决策执行者。如大司马霍光辅政时,便对丞相田千秋宣称:
始与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在内朝官领袖大司马、录尚书事霍光面前,所谓丞相根本不值一提,只是个执行工具而已。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握有大权的标志,是录尚书事。
(二)诸葛亮不被重用
后世人有这么一种观念,刘备自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便以诸葛亮为肱骨,极为重用诸葛亮。但实际上,这是个严重的错误。
诸葛亮在蜀汉的履历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刘备时的207年-223年,近16年;二是刘禅时的224年-234年,近10年!
可以说,诸葛亮出山后,整整被刘备闲置了16年,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粮草供应官。只有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才鸟出笼、龙出渊,独揽蜀汉大权,朝中无人可比。
诸葛亮不受重用的证据:
一是刘备从未执行《隆中对》,刘备西取益州并未伐魏,反而执意灭吴;刘备东征荆州目的,非是报关、张之仇,亦非《隆中对》所言“派一上将带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备自始至终目的只有一个,扑灭东吴,隔长江与曹魏对峙。
二是刘备西入益州,随军的是庞统,镇守荆州的是关羽。刘备北征汉中,随军的是法正。或有人言,曹操出征,荀彧常留守许昌;然情况大不相同,许昌有汉帝等不稳定因素在,故需心腹荀彧坐镇,而刘备荆州却无此情况。刘备得益州后,任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在劝进刘备为汉中王的表章中,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皆在诸葛亮前。后在劝进刘备称帝的表章中,顺序亦是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少府王谋等。刘备称帝后,虽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但同时又任许靖为司徒。而且诸葛亮的丞相并不开府,仅仅是个虚职而矣,并无多大实权,我们将刘备时丞相诸葛亮的职权,和西汉时丞相具备的权力相比,诸葛亮的丞相根本名不副实,完全是徒有虚名。
(三)刘备死不瞑目
前文已讲,刘备善知人,在白帝托孤前,已知诸葛亮并非是甘愿仅守臣职之人。且刘备在出兵东吴前,就遭到了已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的劝阻,现刘备大败而回,让荆州派大占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更不放心让诸葛亮辅政了。
除了诸葛亮,还有谁可用呢?
刘备想起了军政全才的犍为太守李严,并将李严召到白帝城,拜为尚书令,实际上夺了诸葛亮辅政的权力。
按照事情正常发展顺序,刘备死后,尚书令李严将统率大军,回返成都,届时集军政大权于一体的李严,将轻易取代诸葛亮,成为刘禅的辅命大臣。
但是刘备严重低估了诸葛亮,诸葛亮既非甘作臣下之人,在这政治斗争最关键的时刻,岂会坐以待毙。
因此,诸葛亮不顾刘备令他留守成都的命令,违命带着一干荆州派大臣拥到白帝城,请求面圣。
刘备闻听大惊,无可奈何,只得托孤诸葛亮,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涕泣表忠!
诸葛亮三月到白帝,刘备四月即死,可谓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