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美国侨报网11日刊发评论文章称,近年来,大熊猫、藏羚羊等濒危物种不断“降级”的背后,是中国民众生态文明理念的“升级”。
中国林草局8月10日发布消息称,随着生态保护和打击盗猎力度的加强,藏羚羊数量已从上世纪末的不足7万只增加至目前的约30万只。藏羚羊保护级别也从濒危物种降级为近危物种。
文章称,其实,不止藏羚羊和大熊猫,近年来,荒漠猫、雪豹、棕颈犀鸟等曾经一度淡出人们视野的神秘动物再次现身。与此同时,亚洲象云南“自由行”、江豚举家游汉江、布氏鲸戏水大鹏湾等“动物的奇幻漂流”系列故事轮番上演,让人们不禁感叹,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肉眼可见”。
文章认为,中国正在逐渐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上世纪50年代颁布《关于稀有动物保护办法》以来,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1.7亿公顷,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全面禁捕;“蓝色海湾”、海岸带保护修复等专项行动相继出台,全面加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文章关注到,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40年来,中国通过开展区域和国际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涉野生动物贩卖盗猎案件总数持续下降。《可可西里》《一丈天地》《荒野至上》等一系列悲壮感人的影视作品,记录下了野生动物保护者和大自然之间超越生命的对话,也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生态保护的敬畏。
文章强调,除了制度与法规的不断完善,中国社会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也深入人心。从村民摆好瓜果围观大象家族“吃播”,到“可能他们走了,我还会关切,还会想它”。从超百万网民围观成都熊猫基地“滚滚”直播,到“早日实现熊猫自由”的美好期待……不难看出,濒危物种不断“降级”的背后,是中国民众生态文明理念的“升级”——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不断增强,对野生动物保护也展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包容。
愿朱鹮筑巢、牛背鹭竞翔、麋鹿哺乳、白唇鹿迁徙如此和谐美好的画面被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