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兄弟间自相残杀,还是父子间为皇位的拼杀
上一篇文章讲的是玄武门之变,再来交待一下李渊先生的退休生活吧。
太上皇的日子是不好过的,虽然李渊先生曾经憧憬过太上皇的生活。
还是当皇帝那年,裴寂表示天下已定,自己要告老还乡。李渊流着泪惋留这位老朋友,表示你不要走,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到时候,你当宗臣,我当太上皇,岂不逍遥。
但事实将告诉李渊,自己主动提早退休跟被迫下岗还是有区别的。
李渊虽然升级成了“太上皇”,但是似乎有些怨气,没有主动把皇帝的“办公室”太极宫腾出来,仍然在里面吃喝住。李世民不好过分紧逼,就在偏殿办公。时间一长,难免心生怨气。
贞观二年九月碰上了旱灾,很久没有下雨,在古代人眼里,跟帝王的道德水平有很大关系。
一天,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表示:太上皇内以及掖庭的宫女很多,这些人没有什么用处,白白浪费粮食衣物,而且还在宫里堆积阴气,所以造成了干旱。
李渊自己都蒙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居然就扯到了一起。
这个莫名其妙的上书竟然得到了李世民的大力表扬,并马上下了一道针对太极宫中大部分宫女丫鬟的“恩赐”:你们都可以回家嫁人了,都走吧!
太上皇李渊身边瞬间没了伺候的人,望着越来越空荡的皇宫,李渊第一次感觉到了寂寞孤独冷。李渊也明白了儿子的意思。
史书记载:“高祖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宫。”
意思就是“弘义宫景色好,朕要去享福!”
实际上,弘义宫就是原本的李世民秦王府,里面根本没什么好景致,规模也不大。
宫女一个个离开了宫殿,李渊晚年也就这点爱好了,而没过多久,他连最知心的朋友也留不住了。
在清退宫女之后,李世民将目标对准了他早就想对付的人。
在这一年的秋天,李世民到京城南边的圜丘祭天,回来的时候,李世民朝长孙无忌跟裴寂招了招手,让两人上自己的车一起回去。
长孙无忌没有客气,呼哧呼哧爬上了李世民的大车,而裴寂想了一下,表示自己不好跟帝王同车。
李世民笑了,然后,说了一句话:
“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
意思就是裴公你有佐助帝王创业的功劳,无忌也曾经替我出过大力,现在有资格同我乘车的,除了你还有谁。
裴寂老老实实爬上车,不用迈腿,可以节省体力,可裴寂却出了一身冷汗。
李世民刚才轻描淡写地就掀了裴寂的老底,那句话换过来翻译其实是这样的。
裴寂,你虽然有佐命的功劳,可你是那位太上皇的人,而长孙无忌才是我的人。
不是自己人,那就等着挨批吧。
第二年的第一个月,李世民就出手了,裴寂被免去职务,勒令遣送回老家。其原因是有一个和尚妖言惑众,而裴寂听过他的演讲。
裴寂今年六十了,他已经位极人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保住性命回到老家已经是烧高香了,但裴寂向李世民求情,希望留在长安城。
裴寂要留在长安城,不是迷恋长安的繁华,而是他知道,在长安的大兴宫里,他的老朋友李渊正孤独的生活着,没有大臣去拜见他,没有亲朋去探望他,自己再离开长安,李渊就更孤独了。
李世民断然拒绝了裴寂的请求,他大概猜测到了裴寂的心思,恼羞成怒之下,他也不说人家是有佐命之勋了。
“以你的功劳,你怎么坐得这个位子?你不过是靠恩泽才当上了第一大臣,武德年间,货赂公行,纪纲紊乱,这全都是你造成的,我看你是开国元老才没有追究,现在让你回老家已经是开恩!”
李世民的脸涨得酱红,一口气说完这一些,他猛然发现,自己说着说着,竟然说到了自己的父亲身上。
武德年间是他父亲李渊当皇帝的时候,说那时候货赂公行,纪纲紊乱,这不是指责裴寂,这是指责李渊。
积压在内心的委屈与愤怒在这一刻如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
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年,自己还是没办法原谅父亲啊,要不是父亲执意不立我为太子,我怎么会在玄武门外弑兄诛弟,在历史上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劣迹。
裴寂被勒令马上离开长安,在回到老家没多久,裴寂又莫名其妙牵扯上了一宗案件,被判流放静州。
静州在今天的广西梧州,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裴寂先生也比较倒霉,刚到梧州,连当地方言都没来得及学会,当地就暴发了山羌族叛乱。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山羌族对流放来的前司空大人很感兴趣,准备推选他为头目。
裴寂大吃一惊,连忙组织家丁打败叛军。这一主动表白的行为获得了李世民的原谅,李世民甚至召他入朝。
又可以见到老朋友了,裴寂兴奋的打包行李,准备回长安。大概是过于兴奋吧,竟然病逝了。
李渊最亲近的朋友不在了。
裴寂离开长安城后,另一个人则需要重新回到他本来的位置。
李世民下旨恢复刘文静的官爵,这一年,离刘文静冤死之日已经过去了十年。这是一个迟来的平反。
李渊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没有了宫女,没有了朋友,最后,他连自己的房子都保不住。
当日李世民是在东宫登的基,当了皇帝后,也一直在东宫办公,而李渊还住在正殿太极殿里。李世民还是比较客气,给李渊留了三年的缓冲期。现在是时候让真正的一国之主回到长安的中央了。
李渊搬到了皇宫西边的弘义宫,据李渊自己说,那里有山有水,风光秀丽,正适合做养老院。自己早就想搬到那里去住了。
弘义宫是数年前李渊为儿子李世民修的。
早知道自己有一天会住到这里来,当初应该修得更豪华一些。
当然,李渊的退休生活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快乐,在搬到改名为大安宫的弘义宫的第二年,李渊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唐朝军队大破突厥,斩杀义成公主,擒获颉利可汗。
多年的耻辱终于可以一雪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李渊突然叹了一口气。
“当年汉高祖被困白登城,此仇一直未报,现在我儿能灭突厥,我所托得人,何忧哉!”
这一天,李渊跟李世民以及大臣们在凌烟阁摆宴庆祝,喝到兴处,李渊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亲自跳舞,大家在一起玩了一个通宵。
这当然是值得庆祝的大事,而在琵琶声里,谁能听得出李渊的忧愁。
如果是我亲自一雪当日的耻辱,该有多好!
三年以后,李渊竟然意外获得了这样的机会,贞观七年的十二月,李渊突然接到邀请,李世民要在未央宫置宴。
这些年,李渊小酒经常喝,大酒已经很少喝过,接到邀请后,李渊空着肚子就去了。去了以后才发现,突厥的颉利可汗也在座。
好嘛,当年你们攻我的地,夺我的民,要我的钱,现在也该付出点什么了。喝了两杯小酒,李渊又忘了自己退休干部的身份,下令颉利可汗起来跳个舞。这里介绍一下,我们现在吃饭流行唱K,唐朝吃饭流行跳舞,还是边吃边跳,还有主人领头跳,客人跟着跳的习俗,所以,也不能指责李渊不讲民族政策,调戏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表演完舞蹈之后,南方的某位酋长也跑出来吟诗助兴。
在音乐当中,李渊终于看到了他当年立志要达成四海一家的目标,于是,他大笑道:
“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李渊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开心了,甚至开心的有点过,忘了这里的老大是谁。紧接着,李世民上前助酒,突然来了一句:
“四海一海,都是陛下教诲,不是我一个人办得到的。”
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好,但要是认为李世民是个厚道人,那就太善良了。李世民还有下半句:
“当年汉高祖也跟太上皇在这里喝过酒,汉高祖妄自尊大,我不会跟他一样。”
李渊这才明白这个儿子为什么这么请来到这里来喝酒。
要搞清楚这个原因,得回到八百年前,同样在这里举行过一次宴会,那时的主角是刘邦跟他的父亲。
在那场宴会上,刘邦在席上跟他的父亲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早年您常说我不学无术,不能做好家业,比不上大哥,现在您老看看,谁的产业大?”
根据史书记载,刘邦以前是混社会的,经常不干活,常常被父亲骂不如他的二哥刘仲。也不知道刘邦被骂了多少次,当了皇帝都不忘了出这口气。
知道了这个故事,大家自然明白了,李世民自比刘邦,而李渊就成了不会看人的刘太公。
父亲大人,您看看,现在大唐朝四夷称臣,海内归一,要是李建成,他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吗?
父亲大人,您不为当年的坚持而感到羞愧吗?
李渊还以大笑,还能怎样?皇帝都太上了,就只有大笑吧。
史官捕捉到了李渊的大笑,然后在史书上写下上皇大悦四个字。
读书人啊,笑离大悦的距离有时候比哭离大悦的距离还要远哪。
宴会结束后,李渊又回到了冷清的大安宫。他已经六十七了,他早就没有了雄心壮志,也看淡了荣辱起落。他只想做一个平凡快活的老头,
他有过辉煌,有过没落,有过得意,有过无奈,有过快乐,尝过痛苦。。。。。
这就是平凡的人生吧,就算帝王也逃不过这些词语的禁锢,而如果在离开人世之前,李渊还有什么意愿的话,应该就是得到李世民的谅解吧。
他已经到了可以原谅一切的年纪,他已将玄武门前的那场惨案从记忆里抹去,可他知道,自己的二儿子还在气盛的年纪。
李世民的一次次羞辱,正说明他的内心还没有得到平静,他依然在怪自己当年没有把太子之位传给他。
他要过多久,才会明白自己的无奈?
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贞观八年的夏天,李世民却一反常态,“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这可是破天荒,以前每年夏天,李世民都要到九成宫避暑,但从来不领老父亲一起去。这一次难道是良心发现?
李渊马上拒绝了儿子的好意,不是他不怕热,是他宁愿热死也不去九成宫。
此时的李渊已经生病,无法下床,想去也经不起车马劳顿的折腾了。
再加上九成宫是杨坚死去的地方,现在,他已经成了杨坚第二,可他还不想跟杨坚死在同一个地方。
但这一次李世民倒不象随口说说,从九成宫回来后,李世民就“为太上皇兴建清暑之所”为名,开始在长安东北边的龙首原修建永安宫,用来给李渊避暑。这个宫殿群成为比大兴宫更宏伟的宫殿,大家多记得它后来的名字,它叫大明宫。
这是李世民孝敬他爹的,鬼才相信呢,李渊都已经快病死了,你倒想起来修建清暑之所了,早干嘛去了?说到底是给自己修的!
后来大明宫还没盖好,李渊就驾鹤西去了,李世民自然搬进了更为豪华的大明宫。
这座大明宫名义上是李世民用来孝敬老爹的,但最终是便宜了儿媳妇武则天。
贞观九年(635)的四月,李渊将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大安宫的垂拱殿内,李渊静静的躺在榻上。他可以听得到外面的哭声,他听得出来那是他儿子李世民的哭声。
那个让他爱让他恨让他骄傲也让他羞愤的儿子啊。
这是无比英勇无比英明的儿子,没有他,我未必能扫平天下吧,但这又是一个给自己带来不尽痛苦的儿子。
这个儿子亲手杀掉了兄弟,囚禁了我,当然,我还知道,他正在修改史书,那些向突厥称臣的耻辱是我的过错,那些金戈铁马的生涯,那些老谋深算的隐忍,那些合纵连横的的权谋都成了他的功劳,也许用不了多久,世人便会忘记我的奋斗,只会知道我是一个酒色懦弱之徒。
可是,儿子啊儿子,你还是太年轻。你不明白史书可以篡改,但历史却无法改变。
属于你的,一定是你的,但属于我的,你永远也夺不走。
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我的功绩。
想到这里,李渊闭上了疲惫的双眼,他的灵魂仿佛出窍,向上升起,然后盘旋在大梁之上。在那里,他仿佛听到一些东西。
是皇家乐坊里的国音,是东西两市的喧哗,是长安坊间儿童的嘻闹,是河上鞘公响亮绵长的号子,是作坊里镕兵造具的锻打声,是田野麦子抽穗的噼啪声,是丝路清彻的驼铃,是春雨滋润大地的声音。
朗朗乾坤,巍巍盛世。
一个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正展现在世界的东方。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四月初六)李渊崩于垂拱殿,终年71岁。遗诏:“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得,悉从汉制,以日易月,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
李世民很听话,真的从简办理,李渊的陵墓从动土修建到竣工仅仅用时四个月,速度快,造价也不高,甚至连石料也不用,仅以封土为陵。
所以在李渊因病去世之后,被誉为明镜的魏征,还抓着李世民不孝这件事讽刺过他。缘起李世民为去世的长孙皇后建造了一座瞭望台,可时时远眺长孙皇后的昭陵。
一次,李世民带着魏征一起登上瞭望台。没想到魏征说自己什么也看不到,李世民很诧异,说,不是在那里吗?怎么会看不见?
魏征轻哼一声,说:“我还以为陛下说的是高祖的献陵,原来是皇后的昭陵啊,那我早就看见了。”李世民这才明白魏征是故意讽刺自己不孝。
被臣下指责自己的私事本是任何皇帝难以容忍的,但一方面,李世民需要魏征的能力,另一方面他确实无颜就此问题指责魏征的观点,于是,李世民不久便下令拆除了这座瞭望台。
综上所述,李渊的晚年生活除了衣食无忧,宫女为伴,大部分来说还是不幸福的,恐怕夜夜笙歌的背后,心中也是无限悲凉吧。
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因为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更何况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常有人问我读什么书好,我总是建议他去读历史书。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因此欲了解更多历史的智慧,应该多读、细读《资治通鉴》。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
因此,《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
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作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