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崆峒书生
《水浒传》中宋江上梁山是一个大事件,为了营救他,水泊梁山倾巢出动,梁山寨主晁盖亲自主刀,大闹刑场从刽子手刀下救走宋江,随后,一个人被宋江拉来处死,还搭上了一家四五十口人的姓名。
这个人名叫黄文炳,司职通判。
98版《水浒传》黄文炳
宋江喝完酒题诗毕回账房后,黄文炳就出场了,他的出场介绍中,施公带着极其贬义的措辞:
因有个闲通判,姓黄,双名文炳。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褊窄,只要嫉贤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来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请访知府,指望他引出职,再欲做官。
通过施公的介绍,我们大概能得出黄文炳的这么几个特点:
- 饱读诗书,有些知识
- 巴结权贵,阿谀奉承
- 想通过权贵指引自己升职
黄文炳到底是不是这样一个人?我们通过《水浒传》原著,来解读一下。
黄文炳确实饱读诗书,这一点通过对宋江题的诗歌的解读就能看出来:
黄文炳再读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
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侧着头道:"那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
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又笑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个军。"
又读道:"他年若得报雠,血染浔阳江口!"摇头道:"这厮报仇兀谁,却要在此间生事?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
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一点头道:"这两句兀自可恕。"
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伸着舌,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
宋江题诗是酒后诗性大发有感而题,可对他的心情与抱负,黄文炳拿捏的如此准确,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来讲,黄文炳很准确的领会了宋江的意思,理解、同情他的遭遇,但通过他的想法得出结论,这确实是一首反诗。
黄文炳读宋江诗
说黄文炳饱学诗书,没毛病。
书中又说他阿谀奉承,那黄文炳到底有没有奉承呢?严格来说,没有。
书中共有两次讲道黄文炳去见蔡九知府的情况,第一次,黄文炳要去拜访时写道:
当日这黄文炳在私家闲坐,无可消遣,带了两个仆人,买了些时礼物,自家一只快船,渡过江来,迳去府里探问蔡九知府,恰退撞着府里公宴,不敢进去;却再回船,正好那只船,仆人已缆在浔阳楼上凭栏消遣,观见壁上题咏甚多,也有做得好的,亦有歪谈乱道的。
黄文炳原本要去拜访蔡九知府,书中只说他“买了些礼物”,通读《水浒传》发现,但凡求人办事的,在水浒中都要花大价钱,杨志重金打造了一对玉被高俅扔的乒乒乓乓,而黄文炳只是买了些礼物,想来也不会有多值钱。其次,黄文炳遇到蔡九知府家里在举行公宴,按说是结交权贵的好机会,可黄文炳不敢进去,选择了退出。从这来两方面来说,黄文炳的做法没看出有什么奉承和巴结之举。
黄文炳见知府
第二次,黄文炳要去拜访时写道:
次日饭后,仆人挑了盒仗,一径又到府前,正值知府退堂在衙内,使人入去报复。多样时,蔡九知府遣人出来,邀请在后堂。
看得出,黄文炳的拜访,是很规矩的带礼物,随后遣人通报,然后入座,并没有看出奉承行贿的举措。
书中还说黄文炳想通过权贵指引自己升官。
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要升官,确实需要权贵指引,众所周知,高俅之所以能升官,仗的是脚底下功夫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他才能平步青云;再说宋江,明明已经上了梁山做了“土皇帝”,可依然心心念念想着招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都有仕途梦,谁不想做官?
况且黄文炳只是想通过知府在太师面前提及一下,并没有花重金“买”官,因为宋江整个事件来说,黄文炳确实有业务能力。
黄文炳是个通判,通判是个啥职位?相当于特派员,这是当时宋朝的官职体系,中央在地方设置了很多这样的“耳目”机构,职责是负责向上级反映本地的税赋、民兵、户口、狱讼等情况,还带有监察性质。
也就是说,检举宋江这样的谋反嫌疑人,原本就是黄文炳的职责,他能利用闲逛的间隙,在浔阳楼上看到宋江的反诗,并把这事反映给知府,这更能说明他的尽职尽责,这就好比一个民警去牛肉面馆吃面时抓了一个准备行窃的小偷一样。
况且,不仅仅是黄文炳一面之词,当他把宋江的诗给知府看了以后,知府也觉得这诗有问题:
蔡九知府看了道:“这是个反诗,通判那里得来?”
随后,黄文炳的一系列做法,更是让人对他的业务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
首先,把宋江关押在牢,防止他逃跑。
其次,面对装疯卖傻的宋江,黄文炳当庭识破,不给宋江狡辩的机会。
第三,当戴宗把假家书拿给知府时,知府都没察觉,只有黄文炳发现家书有假。
黄文炳识破假家书
第四,情况紧急,当机立断建议知府杀了宋江,再呈报朝廷。
这一系列操作,几乎都是黄文炳的主意,足以看得出,此人除了官职低微以外,处事果敢又当机立断,而且每一步都在点儿上,可以说他的能力远在这个知府之上。
劫走宋江,梁山好汉把黄文炳一家灭门以后,黄文炳在干什么?书中写到:
却说江州城里望见无为军火起,蒸天价红,满城中讲动,只得报知本府。这黄文炳正在府里议事,听得报说了,慌忙来禀知府道:“敝乡失火,急欲回家看觑。”蔡九知府听得,忙叫开城门,差一只官船相送。黄文炳谢了知府,随即出来,带了从人,慌速下船......
也就是说,当家里出了事的时候,黄文炳还在知府这边办公事,完全忘记了家里人的安危。
最后,当宋江把黄文炳拿了以后,乐的开了花,指着黄文炳的鼻子大骂:
宋江大骂黄文炳:“你这厮!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两个?你既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我又不与你有杀父之仇,你如何定要谋我?你哥哥黄文烨,与你这厮一母所生,他怎恁般修善,久闻你那城中都称他做黄佛子,我昨夜分毫不曾侵犯他。你这厮在乡中只是害人,交结权势,浸润官长,欺压良善,我知道无为军人民都叫你做黄蜂刺,我今日且替你拔了这个刺。”
这就好比一个杀人犯指着警察说我杀人关你什么事?
黄文炳怎么说?
黄文炳告道:“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
黄文炳最后死的很惨,书中写道:
宋江便问道:“那个兄弟替我下手?”
只见黑旋风李逵跳起身来说道:“我与哥哥动手割这厮。我看他肥胖了,倒好烧吃。”
晁盖道:“说得是,教取把尖刀来,就讨盆炭火来,细细地割这厮烧来下酒,与我贤弟消这怨气。”
现在综合整个故事,黄文炳到底做错了什么?
文中所写的巴结奉承,通过他的行事作风并没有看出来,而所说黄文炳是个“黄蜂刺”,也没看出来他有多恶毒。
在梁山好汉们进了黄文炳家里,抄他家的时候,翻出了无数财宝,施公又有一句:
众好汉把他从前酷害良民积攒下许多家私金银,收拾俱尽。
可见黄文炳有家产,但这家产到底是不是“酷害良民积攒下”,却没有佐证,只是按上一个这样的说法。
综上所述,黄文炳虽然害宋江入狱差点被杀头,但他的行事作风以及职责需要,并没有什么奸佞之举,相比宋江一伙贼寇的做法,黄文炳体现出来的,正是一个古代的知识分子在为官和求职路上的做法,临杀头的时一句“只求早死”更是体现出了该有的气节,在书生看来,却并无大过。
一家之言,不成说辞,各位看官,对于这样的黄文炳,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