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立国,完成大部分统一之后,辽宋两国就不可避免地进入高强度的军事对抗当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燕云十六州,辽国以此为根基,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过渡,燕云十六州成为了辽国重要的南下基地,而北宋初期则一直想要夺回北方的天然屏障,所以两国在澶渊之盟前,双方发生了多次大规模主力兵团的对战,为的就是决定燕云十六州的归属,当然,最终是辽国取得了绝对优势。
在宋辽的战争史中,望都之战绝对是一次影响双方军事格局的一战,因为在此之前,辽国经历了遂城之战的惨败,据记载,辽军被宋军斩杀2万余人,所以在咸平六年,重整旗鼓的辽军再次南下,望都之战,除了辽国常规的对北宋军事策略之外,还有鼓舞辽军士气的意思,并对北宋边境施压,辽国的意图就是,最好一直能够压制宋军抬不起头,让北宋对燕云十六州彻底失去任何念想。
望都之战的结局是宋军失利,大将王继忠被俘,辽军趁宋军后撤,劫掠北宋边境州郡,最后撤军,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说明此战双方的战损如何,《宋史》用“将臣陷殁几尽,超等仅以身免”,来形容此次宋军的失利,可见望都之战并为延续遂城之战宋军的胜势。
此战的过程中,辽军主帅萧挞凛,也就是澶渊之盟签订前,被宋军射死的那位辽军主将,他是当时辽国比较了解宋军战法的将领,在望都之战中也是发挥出了由于宋军主帅王超的指挥才能,当然这背后还有辽军骑兵优势强于宋军步兵的客观事实存在,但是萧挞凛也是在战场上敏锐抓到了宋军布阵的一个缺陷,迫使宋军后撤,赢得了望都之战的胜利。
而宋军的失败,从战争的开端就已初见端倪了,面对辽军锐意的南下围攻望都,王超虽然敢于统兵北上,要比之前的傅潜强得多,但是王超是把北境边防的宋军主力兵团放到一个利于辽军骑兵作战的地点和辽军交战,同时在短时间内,王超所能集结的兵力并非北宋北境的所有主力部队。
《宋史.王超列传》寻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密遣中使赐以御弓矢,许便宜从事……咸平六年,辽师大入,超召镇州桑赞、高阳关周莹率兵会定州,莹以非诏旨不至。
开战之初,虽然王超名义上是三路都部署,也就是北宋北境最高的军事长官,宋真宗还准许去便宜行事,也就是进一步扩大了王超的军权,可是面对萧挞凛率辽军大举南下,王超竟然连高阳关的宋军都掉不出来,本来镇州、定州、高阳关就是北宋抵御辽国的军事重镇,北宋屯集了重兵布放,结果望都山之战,周莹所部并未参战,也就是说北境宋军的主力部队,有1/3并未参与望都山之战,更尴尬的是,王超还奈何不了周莹,哪怕是战败之后,王超上奏,提到了周莹不服军令的问题,最终也是不了了之了。
《宋史.周莹列传》莹居枢近,无他谋略,及莅军旅,历藩镇,功业无大过人者。
说白了就是宋真宗不愿意惩处周莹,这样的人皇帝用着最放心,因为他们不会造反,可问题是,这样的人一旦处于高位,其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望都之战,就是不作为的周莹妥妥的帮了辽国一个忙,王超只能带着非全部主力部队北上支援望都。
而且望都之战宋军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宋军主力是步兵,缺乏骑兵部队,且在野外和辽军相抗,所以只能依靠步兵结阵,和辽军对峙,这大大降低了宋军的野战机动性,宋军想要调集骑兵去参战的,可是骑兵部队还未抵达,宋军就战败了。
《宋史.真宗本纪》契丹来侵,战望都县,副都部署王继忠陷于敌,发河东广锐兵赴援。
《宋史.张进列传》契丹侵中山,命进率广锐二万骑,由土门会兵镇、定,未至而敌退,复归晋阳。
中山也就是定州,望都归定州管辖,也就是说宋朝是在战争进行中调集位于河东的骑兵部队北上驰援的,两万余骑,绝对是一支战力客观的军事力量,只是还未抵达战场,战争结束,张进就率军回撤了,在咸平四年,宋辽双方还打了一场骑兵大会战,也就是遂城之战,可是望都山之战,宋军骑兵似乎并未发挥作用,王超是以军阵应对辽军,而且张进所率骑兵最终并未北上驻防,感觉当时北宋的北境整体防御可能存在调整,也就是加强了纵深防御,在二线、三线保有一定的骑兵机动兵力。
多说一点就是,广锐兵的战马还是比较优良的。
《宋会要辑稿.兵二四》河东广锐兵悉是土人,其马皆本军团甲选良马而置,谓之马社。故广锐之马壮勇而少亡失。
因为当时广锐兵大多自己买马,所以倍加珍惜马匹,而且马匹优良,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也是认可且扶持的,这也可以保证骑兵的战斗力。
所以说望都之战,当时的战局是,王超率镇州、定州两路,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北上救援望都,可问题是,步兵再精锐都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步兵打骑兵,只要对方主帅不是个二傻子,或者对方有很强烈的进攻己方步兵方阵的意愿,比如像刘裕却月阵大败北魏骑兵,除了类似的情况,步兵只能依靠军阵和骑兵相抗,那么显然战争的主动权在人家手里,打与不打人家说了算,在这个情况下,救援望都的宋军在野外也辽军相遇了。
望都之战的双方野战过程,可以说,王超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用笨拙的宋军步兵方阵去和辽军骑兵打,虽说王超也是做了准备的,他派了先锋军1500人,先于宋军主力和辽军接战,也算是试探一下辽军的实力,可是到了双方主力在野外相遇的时候,宋军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宋史.王继忠列传》继忠至康村,与契丹战,自日昳至乙夜,敌势小却。
宋辽双方在前期试探攻防后,虽说王继忠所部在望都城外的康村暂且击退了辽军,但还是那个问题,以步兵为主的宋军,缺乏追击,扩大胜果的实力,而且王超摆开阵势,辽军骑兵的确不敢正面冲击宋军军阵,只是辽军并没有什么时间限制,也没有必须要正面和宋军相抗的意愿,而王超率主力宋军北上,但兵力不足,又缺少骑兵部队,那么宋军主镇防御再坚固也没用,辽军开始用百试不爽的办法对付宋军了,也就是袭扰宋军的后勤,本来宋军就相对势弱,哪里还有足够的兵力保护自己的后勤线,所以说辽军的战术执行起来很顺利。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继忠阵东偏为敌所乗,断饷道,超賛皆畏缩退师,继忠独与麾下跃马驰赴,服饰稍异,契丹识之,围数十重,士皆殊死战,且战且行傍西山而北至白城,力不能支,遂被执。
《宋史.王超列传》继忠在阵东偏,契丹出其背,遮绝粮道,人马乏困,继忠驰前与契丹战,超、赞遂旋师,继忠孤军没焉。
在实际布阵的时候,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王继忠所部距离宋军主阵向东偏了一些,而这就给了辽军机会,王超的主力部队,辽军不打算去动,而是抓住宋军防守的这个空隙,围攻王继忠,进而断了王继忠的粮道,王继忠出阵去抢回粮草,毕竟部队断粮,军心容易大乱,可是王继忠自己很快被辽军发现,遭遇辽军围困,王超见状,直接率部撤退了,王继忠作为宋军高级军官,在经过一番苦战后,被辽军俘获了。
可以说,这次关键野战,王超机会没有什么指挥的机会,他只是按照程序利用步兵布阵,摆开了阵势,等待辽军来攻,可是辽军也不是傻子,犯不着用骑兵去冲击宋军方阵,所以在此战中,王超几乎就是什么都没干,折损将士之后,就撤了。
可以说王超做错了也做错,他做错了,其作为宋军主帅,竟然对被围的王继忠置之不理,看打不过就撤军了,本来是救援行动,却变成了送人头的行动,而且在战争过程中,王超也显然缺乏应对能力,辽军围绕后勤打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是王超却毫无应对之策,一切看天意的节奏,看样子他是寄希望于部下能够自行解决吧,又或者,他的战术意图就是拖,主要不发生大败,将辽军拖在望都附近,之后等待其他各路宋军援军抵达战场,不论是那种吧,王超都没有做好正面和辽军决战的准备。
但是他也没做错,以王超的指挥能力,如果调派将士去解救王继忠,结果可能是王继忠没就出来,宋军主阵反而乱了,在平原上,步兵想要免遭骑兵的屠杀,必须依靠阵型,组成一条移动的防线,没有阵型防御,骑兵一个冲击,很快就会冲杀过来,而且当时辽军可没有遇到遂城之战时那个困境,也就是辽军的弓箭因为多雨的原因不能用了,望都之战时辽军是没有遇到这个情况的,所以说从王超个人指挥能力来看,他不救王继忠可能还是救了主力宋军一次。
《辽史.耶律奴瓜列传》复伐宋,擒其将王继忠于望都,俘杀甚众。
《宋史.冯拯列传》比王超奏敌已去,而东路奏敌方来,既聚军中山以救望都,而兵困粮匮,将臣陷殁几尽,超等仅以身免。
《宋史.王超列传》贼并攻南偏,出阵后,焚绝粮道。人马渴乏,将士被重创,贼围不解,众寡非敌。
根据双方的记载,在王超扔下王继忠,让王继忠当做全军后撤的弃子后,辽军并没有放弃对宋军的追击,《宋史.冯拯列传》更是用仅王超等少数人逃了出来,主力宋军遭遇重创,如果说,王超当时调兵去救援王继忠,估计宋军就全军覆灭了,这不仅仅是辽军骑兵打宋军步兵的天然优势,王超这个没有足够军事指挥能力的人担当宋军主帅,手下周莹不听调遣不说,将宋军主力集结在有利于辽军作战的区域,战时又没有足够的应变对策,他这不是在和辽军打仗,而是让辽军刷战绩去了。
《宋史.李继宣列传》望都之败,敌骑剽郡县,继宣壁徐河,契丹数十队薄威虏,威虏魏能与战,走之,久而继宣始至。
宋军的溃败,让辽军一路追击,又大掠北宋边境郡县,还是李继宣、魏能率部抵挡主了辽军的南下态势,辽军也是见好就收了,可是望都之战再度令辽军恢复了士气,之前的遂城之战,宋军展现出了出色的野战能力,可是一年多后,望都之战再度令宋军原形毕露,本来以步兵对抗骑兵就没有优势,结果再碰上没有足够能力的主帅,那就更加处于弱势了,此战让辽国认清了,北宋还是那个软柿子,即便偶尔能强势一次,也对辽国构不成威胁。
参考资料《宋史.真宗本纪》《宋史.王继忠列传》《宋史.王超列传》《宋史.周莹列传》《宋史.张进列传》《宋史.冯拯列传》《宋史.李继宣列传》《宋会要辑稿.兵二四》《宋史纪事本末.卷三》《辽史.耶律奴瓜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