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享年寿几何?
齐太公姓姜,亦姓吕,名尚,字牙,山东省东海县人,尧时四岳之后,初事商王纣。去隐北海,后归周,周文王以为师。号曰:太公望。武王嗣位,以为司马,号曰:师尚父。既克商,封于齐,以侯爵就国,成王嗣位,命得专征伐。
一云,受封留为太师。毙年百余岁。传国二十八世。
有《太公六韜》六卷,《阴谋》六卷,《阳谋》三卷,《阴符录》一卷。《金匮》二卷。《兵法》三卷。《伏谋》六卷,《阴阳谋》一卷。《太乙三宫兵法》一卷。《法立成图》二卷。《书禁忌立成集》二卷,《周书阴符》九卷。《枕中记》一卷。《枕中记》今在四川阆州一农夫家,可惜与我无缘!
姜太公,又名太公望,吕望。姜姓,吕氏,名尚。
其实姜太公真姓名就是:姜吕尚。为了证明自已为皇族之后,为贵族血统,硬是改名换姓。他出身并非高贵,乃是一位出身齐国的一个杀牛的屠夫,而且是一个因得罪权贵而被驱逐出齐国的庸夫说客,还可能学过易理,入过道家,做过和尚僧人。在成为武王老丈人时,人称:尚父。
当成王出生后,“尚父”升级,成王称其为:太公。
今人有人说姜太公为安徽人,也有言魏国汲县人,不知此说的依据是什么?
姜太公在文王立基,武王克商以及辅佐幼主成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姜太公,周武王绝对不会取得文王立基,武王克商的胜利。正因为如此,他对周的感情最深,自他起齐国的五世君主死后都同周王陪葬一处。只是在第六世胡公起才改葬于齐。
当姜太公因无业流浪到商都朝歌时,其时周文王正被囚禁于汤阴。姜知文王贤而惠,又有宏图大志,只是目前有难在身,便想利用文王作为今后升官发财的后台。当文王初见姜子牙时,问其做什么工作时,姜大吹其牛,狂言:“下屠众牛,上灭诸国”。当文王问其称王的策畧时,姜说,就象钓鱼一样不能急,你这样“直来直往直钩,真言真心真谏”纣王,是办不好事的;钓不到鱼的,必须以柔克刚,给以纣王鱼饵,还怕纣王不上弯钩,释你归周?
《孟子》云:“太公避纣王,居东海之滨”。姜太公与文王初见面后,便远避纣王,唯恐事发牵涉自己。当听到文王被释,而且兴起的时候,便离开海滨,劝众诸侯归附文王。
《竹书》言:“太公寿百五十有一”。人生苦短,百年不易,难以置信!
《纪年》又曰:“康王六年(前968年),齐太公卒,益寿一百一十余岁。”
又有《通鉴外纪》:“太公望卒,年百有余岁,葬镐京,陪文武之墓。”
即使如此,姜太公的岁数仍是一个谜。自太公六世后至胡公,则齐人不陪葬文武周王了。
一,《太公碑》没有明确讲明太公岁数,可见見其碑恐非原物。
二,其二,因为汉初《史记》、《汉书》作者,都是“武王伐纣” 为公元前1123年论者,由此而推论太公寿年,肯定会只多不少,于事实相差很大。多增个三、四十岁应不足为奇。俗言:“姜太公八十岁遇文王” 之误传即由此出。实际上姜太公初遇文王很可能有三、四十岁,甚至还要年轻。
《竹书》言“文王于纣王31年得吕尚” “其时太公80岁矣,后又22年,而纣亡,又6年而武王陟,又37年而成王陟,又康王6年而太公卒。”
此处又被误改,武王是死于克商当年12月;成王在位只30年!两者共多出13年!
纣王三十一年为公元前1032年。“后又二十二年,而纣亡” (1032-22=1010)此处再次证明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010年,而非“工程” 的公元前1046年。
周文王被纣囚之七年,于文王、纣王二十五年(公元前1036年)因贿获释。
康王元年为公元前972年。康王六年为公元前966年。公元前1036年“文王制命”。1036-966=72 此是姜子牙为周、为齐尽力总“功龄”。连前带后一起算,共72年,符合“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为真。
而据《楚辞》所言,姜太公遇文王之前也非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只是一位宰牛杀猪的屠夫而已。姜太公钓鱼,小鱼不要,大的才行。他这一钓,文王就上钩了,姜太公在文王身上确实得福不小,伐纣成功后,被武王封为齐侯国君。救人于危难,得福于事后。周武王克商后,被封于爽鸠之墟,营丘之地,是为齐国开国君王。姜太公后能成为国丈,齐国之君,即使姜太公如何能占会算,这也是他当初在渭水钓鱼时想不到的。
尚若“八十遇文王”71+80=151 则姜应该为151岁,同碑文相比似假。 151-111=40
在此姜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 被《竹书》理解为“八十逢文王,又躬行仁义七十二年”,被人为加寿四十年。所谓“八十遇文王” 減去四十年,因此《竹书》所言:“太公八十遇文王”为四十之误。
太公先前在齐鲁杀牛,后因犯事逃至孟津,依据《尉缭子》,此时他是十七岁,故而应是十八岁遇文王,而不是八十岁。一下将姜太公虚增六十多岁!
40+(1037-1010)=67 武王伐纣时,姜67岁左右,成为武王岳父,合情在理。
此错何因?一,神话所需,年长道高。民间有言,“姜太公八十学吹打” ,在此变为“姜太公八十遇文王” 。其三,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其女何年?何能与武王为亲?
太公五、六十岁,嫁女武王,成为丈人,合情合理。故武王驾崩,成王尚幼,处于襁褓,周公摄政。汉时定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123年,虚增114年,如此文王,武王岂能不皆成为九十多岁亡的老寿星,太公成为一百五十多岁老神仙!
《史记》“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不绝”。
此句很容易被误解为“太公七十二岁,遇到文王”。其原因是前人错解原意,后人乱注标点符号,古今皆有过错。如将“逢文王”之前改为句号,即可返真。
数学、几何中不可有小数点之错,文学、历史里也难容半点符号之误。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离真成伪,殆害无穷。
80-40=40 姜子牙40岁始遇文王“躬行仁义”,共72年,《史记》有文。
72+40=112 康王六年,姜子牙112岁“封神归天”,有碑为证。
1037-1010=27 27+40=67 姜67岁前成为武王岳父合情在理,故成王能幼在襁褓。现在来验算一下:姜太公 111-6-30-7=68 姜太公于周康王六年去世,减去成王在位三十年,再减去周公摄政七年。姜太公在武王伐纣时己经68岁。
周文王是在公元前1036年被释,1036-1010=26 68-26=42 姜太公是42岁前遇文王。
俗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又有:姜太公钓鱼--大的没有,小的也要。
《封神演义》,电视剧“封神榜” ,以及各种连环画,都把姜子牙画成一老头,其实乃为一错案。是后人因“太公” 二字而误。
姜太公遇文王借钓鱼传谋时,姜既未与文王为和亲,武王也未与太公小女成婚。尚还不能称之谓“太公”。只能名其为吕望、吕尚。只有在成王、康王时,才是名符其实的“太公、尚父”。武王称老丈人为尚父,成王称外祖父为太公。
虽然太公碑上记有姜太公活了111岁,其实这是虚岁,实质上姜只活了109年,甚至更短。多出的两岁是因古之“举丧制”而多出的。
《皇王大纪》作者认为太公是死于成王之时,而不是康王时期,其理由是武王崩后,殷人作乱,为什么是周公进行征伐,而不是姜太公出征?是否说明太公己亡。又有史籍称:“太公七十相文王,九十封于齐”。
此是将“武王伐纣”年定为公元前1041年论者。此误之因,是有人将《竹书》“太公望三十一年相文王” 同武王伐纣后总年相加,再定太公岁数。“七十相文王,八十遇文王,”史籍就是如此前后矛盾,混乱不堪。其原因就是古人妄断伐纣年,伐纣年一错,文王、太公、武王、昭王、穆王,厉王都会被虚增其政年,政年虚增,当然寿年也会妄加。因此说我们对史籍中所写帝王纪年,既不能轻易否定,也不能盲目迷信,否则我们就会犯大错误,难得其真。
也有史籍神话言:“太公涓五十六年,不得一鱼”此说似谬。1037-1010=27 27+(成王)30=57 57+56=113岁 再加康王6年,则姜有119岁。比太公碑多出十年,显然有错。
姜太公钓魚故事很多,众说不一。此为《古微书》上的两则小故事。
“磻溪之水,吕尚钓于崖。(文)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今(乃得)见,光景于斯。吕尚变名曰:望钓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来提拨尔。’”
又有《说苑》云:“吕望年七十,(应是十七)钓于渭渚,三日三夜魚无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谓望曰:子姑复钓,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吓。望如其言,初下得鮒,次得鲤,刺鱼腹得书,文曰:吕望封于齐。望知其异人。”
前者说明姜太公是在文王被囚第七年,即公元前1036年在商地羑里遇文王。后者则说明姜太公70岁尚未受封于齐。(1036-1010=26 ; 70-26=44),由此再次证实“太公遇文王,只有四十多岁” 。假如“太公涓五十六年,不得一鱼” 不谬的话,那么,(56-26=30)则姜太公遇周文王时只有三十岁左右。(1036-966=72; 72+30=102 )姜太公102岁亡,也算长寿。
以上是按后之《太公碑》所推算的!很难信其真!
正确地算应以《尉缭子》所说为准,周文王是公元前1042年被囚的,姜太公吕望也就是在此其间遇文王的,其时吕望十七,八岁时,正当年轻气盛,在曲阜屠牛犯事,后逃至孟津做小生意,再后又去了渭河羌里遇见文王!
1042一1010 =42 42十17=59 武王伐纣年时,姜太公59岁,克商年时60大寿!只比43岁的武王大17岁!由此可见《史记》说太公一生72岁确实不虚!
武王克商为公元1009年,而汉初历史界一致认为是公元前1123年,硬是多出114年!为了轧平这114年虚账,文武周王都成了九十多岁大寿星,姜太公更是活到151岁,如此还不夠,再在昭穆厉王头上加年,甚至将寿年当在位政年,成王37,昭王51,穆王55,厉王37!
太公之岁,看似为轻,无关紧要,其可证周、亦可明商。
武王伐纣,年代之谜,有其可真,因此为重,切莫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