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给儿子汤一介的信:
“读书求学就像爬山, 有志气的人才能爬上去”
“抗战期间大家生活都苦,不应该对此有什么抱怨。我 读清华时,祖母不给车费,每星期六回家要走几十里路,并没有抱怨。”
这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写给儿子的信,当时正值抗战时期 ,16岁的汤一介刚由昆明去重庆南开中学读书 不久。
在南开,所有的学生都住校,吃集体伙食,菜很少,吃完第一碗饭,菜就没有了。因此,汤一介 写了封信给父亲,抱怨生活太苦。父亲 在回信中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抄给 汤一介,并且告诉他:
“前方战士流血牺牲,这样你才能在后方读书。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该多想想比 自己更困难的人,要像杜甫那样,在艰难的生活中,他想到的是大庇天下寒士。 ”
汤一介的大妹患肾炎不治而离开了人世,她那时只有14岁。知道 这个消息后,汤一介写了一封信给父母,述说哀恸。 “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给汤一介回了一封只有二三百字的信,信中引 用孔子的话:“未知生,焉知死。”并且说: “对于生死、富贵等不是人应去追求的,学问和道德才是人应该追求的。”要 他好好读书,注意身体。
在南开读书期间,因为功课压力大,汤一介 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学了,想回昆明。
父亲写了一封长信告诉汤一介:“ 读书、求学就像爬山一样,开始比较容易,越往上越困难,这就看你是否能坚持,只有有志气的人才能爬上去。爬得越高,看得越远,眼界越开阔。 ”还举出一些古今学人坚持为学的例子来 鼓励汤一介。
父亲这薄薄的几封家书,诚如汤家祖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所言,一同激励着年轻的汤一介在求学治学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并最终成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师。
启事:一封家书,一段家国情怀。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家之书”栏目现面向广大网友征集各类家书素材,与您一起分享那浸透着时代印记的家书记忆和珍藏于心灵深处的亲情故事。您可将家书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 等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至jsccdi@126.com。欢迎您的参与,期待您讲述家书背后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