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冯绍峰、朱一龙等主演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迎来第一个小高潮,冯绍峰饰演的顾廷烨为了外室曼娘将父亲活活气死,在继母和大哥的联手努力下终于被赶出顾家,十分凄惨。不过大家也不必过于悲观,顾二爷不会因此朝不保夕,从外公那继承的家业足让他衣食无忧,在常嬷嬷的提点下他还识破了“绿茶婊”曼娘的真面目,让人看得酣畅淋漓。
不过如果你以为这段只是插曲,可小看了编剧的用心,顾廷烨和盛家二公子在林子里的那段对话,实则道出了父子相处的真谛。
《知否》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宋朝,而宋朝正是理学的抬头之机,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存天理,灭人欲”,在人间体现为“三纲五常”,而嫡庶尊卑更是为朝廷立法宗旨。在这样的大背景,顾家嫡出的二公子顾廷烨从小开始就处处和父亲作对,还流连烟花柳巷闹得声名狼藉,以至于门当户对人家都不愿将姑娘许配给他。如果不是仗着有外公的那份遗产,估计他早被顾父收拾得妥妥帖帖了。
但正是这份或许包含着歉疚的容忍与纵容,也几乎害了顾廷烨。他满腹经纶却因家产之争让亲哥哥告到了官家那里,从此断送了科考前程。为给外室和两个孩子寻得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他求娶余家姑娘也被曼娘两度搅黄了,还因此气得父亲吐血身亡,被继母和大哥联手赶出家门。好在心细的常嬷嬷发现了蛛丝马迹,让顾廷烨看透了曼娘的本质,并狠心将她赶出门去。
但无论如何,父亲被自己活活气死,都是难以接受的。于是顾廷烨被狼狈扫地出门,和盛二哥在树林里叙话,黯然道出了内心的真实所想,原来因为觉得父亲偏心和害死了其生母他才一直这么别扭。但血浓于水,“每次见到他都想让他多看我一眼 哪怕对我笑一笑 但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
顾廷烨就好像是个叛逆期还没长大的孩子,尽管心里对父亲有埋怨,但更多时候他更希望能用不羁的方式博得父亲的关注和关心,最不济哪怕是多看一眼和一个微笑也好。可惜顾父也是个钢铁直男,明明很关心儿子的前程和终身幸福,却始终不曾服过软。
那个科考放榜后到主考官家中送礼赔小心问缘由的人是他,那个为了儿子的终身幸福宁愿折身到余家求亲的人也是他,看着儿子屡屡犯错,挥动鞭子打人的人也是他。关心则乱,如果不爱这个儿子,他又何苦做这样的努力和费心?更多时候顾父是被“父亲”这样一个身份禁锢住了,不愿放下架子跟儿子好好沟通,这才导致了悲剧。盛二哥的那句“䍐筚”道出了真相。
其实仔细想想,即使放到现在顾父和顾廷烨这对父子之间的矛盾纠葛也不算少见。记得有人曾调侃说,这世界上做很多工作前都需要培训和考试来把关,但唯独做父母不需要。很多人还没完全长大和做好准备时就已经为人父母,然而心理建设的不完全让父子、母子、夫妻之间的关系都不那么融洽。
尤其父子之间更容易起冲突,倒不是因为别的,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熏到下,有阳刚之气的男子多习惯隐忍和承受,习惯了在外厮杀谋生,真正回到家中要用柔情的一面和妻子、儿女相对时,很多人都没做好身份转化的心理准备。于是,大多数传统的父亲形象习惯绷着脸来严厉斥责,一如《知否》里的顾父,一言不合就提鞭子抽人,希望棍棒下能出孝子。
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逐渐长大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自然不愿意承受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于是顾廷烨忍痛不求饶,这样就更激起了顾父的战斗力,战火愈烧愈烈,不论最后鹿死谁手,都没有赢家,父子关系的崩坏对家庭而言都是毁灭性的。
刘墉的那篇《及时死去的父亲》曾经打动过很多人,文中论述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激发他们的潜能,到了一定阶段父亲该放手将属于孩子的地盘交给孩子,让孩子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做衡量,用自己的方式成功与失败,不必再有“明显的干涉”。
把这段话套到《知否》的这段剧情来看也有很多现实意义。正如古代君王到了壮年之后都会提前立储,并着手培养和锻炼接班人,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父太强有时未必是好事,做一个开明和善于理解与沟通的好爸爸有时候可能效果更好。但同时,为人子女也应该尽可能理解含辛茹苦的父母,达到双向共赢,只有双方都愿意努力,才可能有更和谐的家庭关系。文/小花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