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封“公”,死恤“王”,这在封建时代,是人臣的最高官位和待遇了。而明仁祖淳皇帝朱世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父亲)的女婿李贞,则享有这一待遇,这在整个明朝历史上也是唯一的。大约在中国历代王朝的驸马中,亦难找到第二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贞堪当明朝第一驸马。李贞去世后归葬现安徽省明光市大李村,与先前去世、后迁葬归于李氏先陇的妻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即朱元璋二姐)合葬。
李贞基本情况及与朱元璋关系
李 贞 (1303~1379),“灵迹乡人,尚曹国长公主。初避兵淮东,后复居故土。仓卒遇变,有勘定功。洪武初年拜驸马都尉、曹国公,追封陇西王,谥恭献。”(灵迹乡,当时属盱眙,今属安徽省明光市)。李贞比朱元璋大25岁,早年取朱元璋的次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为妻。明洪武十一年十月庚戌(11月1日),李贞薨,享年76岁。今年是李贞诞辰712年,逝世636年。其子李文忠(1339年——1384年),是我国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李贞一生,孝悌为重,识事明理,心胸宽广,胆识卓越。其事迹既有传奇色彩,又感人肺腑。他当年跟随朱元璋,曾二次出山权掌军务,屡立奇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孝友为重,乱中助邻,富不忘贫,谦逊和善,教子有方,德声久远。在以孝治国、以德治国的传统中国社会里,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人了。
李、朱两家是父交子往,李家曾对贫困的朱家多有周济。朱元璋一直对此感念不忘,对李贞情深意重。
李贞家族“其肇于盱眙者则恭献王之上三世始,武靖王继之”据《李氏族谱》,李贞的祖父六二公娶有“蔡、胡”两房夫人,应该算是殷实之家。李贞父亲李七三,后取名李富,娶妻陈氏,居泗州盱眙县明光集,他“世有令德,笃行为善,务耕读,性孝友,公直无偏,乡里敬服,有不平事,成为主决”。在家乡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李贞母亲陈氏,治家严谨,生五子,李贞为长子。
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城内就“吴王”位。第二年二月,他以吴王的身份同时下达了两个“令旨”,在追封已故二姐为“孝亲公主”、封姊夫李贞为“驸马都尉、恩亲侯”的同时,对当年朱、李两家的亲密关系作了如下回忆:
皇帝圣旨,吴王令旨。……驸马李贞,年迨耆英,德称乡郡。修孝义于平素,联姻眷于我家。昔居里闬之时,曾有周旋之益。笃生骥嗣,为我虎臣。……可封恩亲侯、驸马都尉。宜令李贞,准此。
这两段“令旨”,在《明太祖实录》中亦有记载。“令旨”中“昔居里闬之时,曾有周旋之益”之句,说明朱、李两家曾是邻居,李家曾对朱家给予资助。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元璋下达了《授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李贞诰》,在诰中对朱、李两家的往事,再次提及:驸马都尉李贞,年既老成,性唯朴直。在昔, 皇考与其慈父循良相类,意气相孚,结为姻家,其来久矣。
以上史料说明:在李贞父亲李七三去世前,朱元璋父亲朱五四不仅就与他相识,而且李七三、朱五四俩人之间“循良相类,意气相孚”,“其来久矣”。他还考证得出,李贞是在28岁时娶的朱佛女(l3l5~l350年),当时朱佛女16岁。
据此测算,朱佛女比朱元璋大13岁,朱佛女嫁给李贞时,朱元璋才3岁,正是嗷嗷待哺之时,也是急需食物的时候。朱元璋二姐多次说“抚弟以慈”,所“抚”之来源即来自公婆家。李贞对朱元璋实是有养育之恩。
朱元璋在《祭陇西王李贞文》中,称李贞为骨肉之亲!文中说:“昔者,朕居元时,生理艰辛,后者妣甚为忧戚。惟姊孝专心,尔能同之,故有资助,虽歉不荒。”朱元璋在此明确肯定了李贞支持其姐朱佛女救助娘家之举。当了皇帝后,朱元璋一直对李贞赞许有加,也便有了朱元璋在《授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李贞诰》开始部分即说:“惟皇姊之所归,乃厚德之君子,朕鲜兄弟,视如同气。”
朱元璋还说“皇姊夫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李贞,重厚朴直,自婿我家,学行惟谨,奈姊弃世不及偕老,朕从渡江,同居日久,已尝授以爵秩,就养浙江。今还京师,密迩于朕,以乐寿康,宜加一品之封,用永安荣之福,表朕意焉。
”
又据《明太祖实录》,“贞时在杭,上思见贞形于梦寐,时遣中使问起居。三年,上欲朝夕见贞,赐第于内城西遍,召贞就第,加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追封孝亲公主曹国长公主。贞年近七十,既就第,敕免常朝,赞拜不名。上幸其第,锡宴,皇太子暨诸王亦常往存问。
李贞先封“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再封“荣禄大夫驸马都尉”,最后又加爵“右柱国、曹国公”。这在明代公主驸马官职史中“三次加封”,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李贞,他于洪武五年就被封为“曹国公”,成为大明王朝第5位封“公”者,竟早于汤和达6年之久。驸马封“公”者,明代仅李贞一人。
李贞屡次授官进爵,赐甲第——西华门玄津桥之西。朱元璋数次临幸,太子诸王时往起居,对其亲重无人能比。
李贞的不同常人的识见:“元季,中原鼎沸,贞见里人有广其田宅,厚自封殖者,辄叹曰:“此何时也,乃欲为富家翁耶?”遂捐家资,椎牛豕,具酒食,会乡里约,守望相助。李贞携子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每出征必令李贞居守
又据《明太祖实录》,在朱元璋打天下时,当时年已56岁的李贞虽已经在金陵养老,在此期间, 也为军中效力两次:一次是至正二十五年二月,张士诚集20万大军攻打李文忠占据的诸暨、严州,当地人大恐。危难之时,却心不自安,乃前往严州,暂且主掌军务,令李文忠引兵击败之,六日而还,严州百姓赖以安。二是至正二十六年十月(丙午),朱元璋大发兵,平两浙,命李文忠以所部兵水陆并进,取杭州,李贞再次权掌军务。兵出桐庐,俘其守关之卒,送居严州,俘卒至严,见城中劲兵悉出,阴有叛志,贞觉之,因飨其众,至醉悉擒之,械送于京师,上甚喜。文忠兵所向,无弗下者,杭州平,留文忠镇守,这时,李贞才又到金陵去就养。
为朱元璋排忧解难
威震天下的洪武大帝也有焦虑担忧的心态,可能他不宜向别人示忧,于是向一直视为兄长的李贞吐露了心声。李贞在言语之间便为之化解。《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洪武)五年,上命将出师殄之,授文忠征虏左副将军以行,师出岭。逾五月,捷音未至,上颇以为忧,召贞入便殿谕意。贞进曰:“天生圣人承中华之运,陛下洪福齐天,海内尽归。职方彼元氏区区余孽,假息沙漠,不足忧也。捷音行且至矣,愿勿劳圣虑。”未几,文忠果奏凯而还,车驾复幸贞第,锡宴欢甚,贞以表谢,并辞禄赐。
李贞从全局大势上进行的分析,合情合理,自然解了朱皇帝的心头之忧。李文忠凯旋后,朱元璋又去找李贞,赐宴赐物,兴奋之情可想而知。
综合李贞各方面的行为品德,《明太祖实录》中对李贞作了这样的评价:“贞以国家为念,子虽在侧,有晨昏之奉,不以为喜,或奉命征伐四方,久劳于外,亦不以为忧,其笃于忠诚如此。”
夏玉润先生通过查资料发现,李贞“生前朱元璋给他数次下过“诰书”,去世后明初第一文臣李善长亲笔为他书写“圹志”;《明实录》中记录他的生平事迹文字竟达2300字以上,几乎与刘基持平;此外,在朱元璋仅存的几件御笔中,就有一幅是给他的亲笔御书......
李贞于洪武十二年冬病逝,追赠陇西王,谥“恭献”。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仍越过李贞而“封赠三代”,且其爵位不作“递降”,一律为“王 ”爵,即赠李贞之父七三公、祖父六二公、曾祖父五二公均为岐阳王;三代祖妣皆封王夫人。
上震悼,辍视朝三日,车驾临奠,追封陇西王,谥恭献。十有二月庚申,葬于盱眙县灵迹乡斗光山之原,从长公主兆。发引之日,车驾复往,望哭于西城楼。
纵观李贞一生,对母孝,做到了孔子说的“不色难”;对邻里助,散财而护家乡,彰显了大丈夫气概;对弟友、弃财而重亲情;对妻爱,惠助妻子娘家,对朱元璋有养育之恩;对子孙重视诲育、教育引导及时,造就了一代大英雄李文忠;对明朝创立有贡献,早期在朱元璋领兵出征时,他职掌军务;后二次出山,在军事一线二次均取得胜利,又功成身退;对己高度自律,实为厚德之君子。他说的“富而忘贫,君子不为也”实为处世名言。其厚德之风。
洪武十三年吏部对功臣先祖的追封有如下规定:“吏部奏重定功臣及常选官封赠等第,凡功臣没而加封者,公追封为王,侯追封为公,其封赠三代者,祖降父一等,曾祖降祖一等,父与子同,妻从夫贵。”故张绅《岐阳王家庙碑》一文中说:“呜呼,皋夔德业,初非父予之亲,方召功勋,岂有戚里之贵。李氏高、曾、祖、考,沐思九重,将相王侯,荣延四世,近代人臣有所未见!”这就是说,在明初乃至整个明代,只有李文忠一家追封上四代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