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赛人
《演员请就位》第一季时,我还被人拉到浙江绍兴,录制了两期节目,当时并没有看到李诚儒先生,后来通过视频,知道他对娱乐圈的乱象是有很多意见的。
到了第二季,他言明他对陈凯歌自《霸王别姬》之后的作品,是选择性规避。在我看来,这就是种策略性的直率。
由于我很少看电视,所以看到他的形貌,顿生久违之感。2020年疫情最紧张之时,全民禁足期间,火了一部电视剧《新世界》。我隔三差五看了几集,有点接受不来,还没等李诚儒出场,就弃了。
《新世界》(2020)
我最早看到李诚儒,也是从电视剧中领略其风采,那便是超级现象级的《编辑部的故事》。他在片中出演一文化掮客,真不好说那个卖完东家卖西家的嘴把式,就是个骗子。
《编辑部的故事》(1990)
他演的那集叫《侵权之争》,在这部相当火爆的系列剧里,这一集各方面的质量都属上乘。而李诚儒扮演的何必,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即使图穷匕现,仍岿然不动的稳当劲,也真亏他能拿捏出来。
《编辑部的故事》(1990)
不过,当时看的时候,觉得他的表演节奏有些奇怪,其实那时的葛优、谢园、也包括王志文的表演,都有种心不在焉的劲。李诚儒则是另一派,是格外的聚精会神,生怕漏掉了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但他演来,往往还就真的只有一副表情,一套动作。
后来了解他,并非科班出身,但戏瘾极大。他是生生的把爱好变成了职业。1976年,他就在工人俱乐部里演话剧,演出滋味来了,还登上过中央实验话剧院的舞台。应该说,北京的舞台艺术是相当发达和丰富的,这在全世界都是有一号。有名头的话剧团体都有三、五个。人才侪侪,藏龙卧虎。
《编辑部的故事》(1990)
按姜文的话来说,站在台上咳嗽一声就下台的那位,都是了不得的主。李诚儒置身其中,完全是泥牛入海,看不到影。他还上过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进修班,但当时看上去,对他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他也一度下海经商,传说是相当成功了,这为他此后出演一系列商人形象,奠定了非他莫属的先决条件。应该说,他的表演梦一直未断。
他还曾拜表演大家董行佶为师,主要是学习念白。但董行佶的念白是敌不动,我不动,敌已动,我仍不为所动的超高境界。李诚儒的念白则是主动出击,且能大开大合。而董行佶的表演路数,那种清淡中蕴藏自在的品格,目前,我也没看出,有谁真能继承下来,包括李诚儒。只是听说,董行佶是不收李诚儒学费的。董行佶平生只主演过一部电影《廖仲恺》,就拿下了金鸡奖的影帝。看看那部戏,你就知道董先生的表演是有多厉害。
《廖仲恺》(1984)
不管怎样,李诚儒几经周转,最终应是在董先生那儿,对表演开了窍。1991,李诚儒正式触电,也就是自《编辑部的故事》肇始,他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恰好他出道那几年,正是京味电视剧霸屏之时。他自是不如葛优、王志文那般成为大众偶像。但在混得脸熟之余,也被那些真正好表演之人,所经常念叨。夸他的表演入骨入心亦入味,而他的京腔,有人说比葛优还要纯正,但又有人说,李诚儒的京腔,是更老派的那套声口。
语速稍慢,但却更注意抑扬。他们的口腔运动不完全是在承担叙事、抒情和表意等任务。有时很单纯,好像仅仅是为了发声,让声音变得有韵有致是首要。也就是说,是形式大于内容的。
说到京味的电影,第一个让纯正的北京话为国人所熟知的,就是话剧皇帝石挥。他在自导自演的《我这一辈子》里,那苍凉的调子一响,仿佛整座古城都颤巍巍起来。作为石挥最重要继承者,便是另一位表演大师,也是石挥的外甥于是之。于是之各方位的学养比石挥还要丰厚,在我这儿,他的表演,跟他的舅舅相比,还要青出于蓝胜于蓝。更准确,但又不一味的依赖于传神。更松弛,却更见人生的气象在一点点的汇拢。
《我这一辈子》(2002)
北京的口头艺术,之所以流传甚广,能滋养人的耳膜顺便连到人的心灵,主要拜著名剧作家老舍所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所以能在中国话剧艺术里独占鳌头,也是因老舍将书面语言、舞台语言、生活语言,进行了极为神奇的嫁接,让中国话剧成为了一门名副其实的语言艺术。
在北京的话剧界,你要是不演老舍的戏,说夸张点,跟没入行也没什么分别。当代,京味表演最深入人心的葛优,在他盛名之后,重登舞台时的大戏,演的就是老舍执笔的《西望长安》。李诚儒自然也要演老舍的戏,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电视剧里。
《我这一辈子》(2002)
他在《我这一辈子》里与张国立搭档,饰演总是阴他害他的刘方子。而在《龙须沟》里,他直接向于是之挑战,并难得演了一回主角程疯子。他为这套电视剧很花了些气力,还身兼导演和编剧。但反响并不热烈。于是之把程疯子演成了一个虫子,随时等着被人捏死。李诚儒的形象还是太像正午的阳光,看上去懒洋洋的,但一样照得人生疼。
《龙须沟》(2009)
真论李诚儒演的最好的一部戏,不是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重案六组》,而是一部不起眼的电视剧剧《人虫》。李诚儒演的是古玩虫罗银水,他估计是太熟悉这类人的生活。他过往演戏时的过于沉稳,在这部戏里,则化为一种与天地交换心得时的悠悠然。而他最为拿手的爆发戏,情绪饱满自不必说, 但在奔放之余,更多的是借力打力的力道。
《人虫》(1998)
《人虫》分为四部,李诚儒的那一部,应是最为精彩的。李诚儒的出场,让那个饱经历史沿革的古都,有了一种恒定的,连绵不绝的意韵和气派。守旧在这里,不再成为一个贬义词,而是任你光阴似箭,我自闲庭信步的从容和淡定。仿佛没了这些老玩意、旧器物,北京就混同于其他都会一般,仅仅是大,仅仅是人多,而没有了专属这四九城的精气神。
李诚儒演出了北京人所特有的不安份,爱折腾。但又演出了他们的殚精竭虑的不免疏懒,不乏规避。攒银子是要的,但终归抵不上这古物和他们一道养心静气,仿佛要架一叶小舟,淌回到时间的倒流里去。
《人虫》(1998)
李诚儒最早给我的印象,一个是明目张胆的反派,他是可以直截了当的把坏写脸上,但又能让你好奇,他究竟又能坏到那儿去。他在电影里演的反派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漂亮妈妈》里的商人,他一时兴起,动起了粗,结结实实地糟蹋了一把巩俐。戏不多,但极出彩。还有一类形象,就是满口京腔的,各色各样的龙套。
因《编辑部的故事》缘故,他与那部戏的编剧之一冯小刚走得很近。后来又接连出演冯小刚的多部电影。最为神来之笔的,也是被无数人模仿的,宛若预言般的表演,必然是《大腕》片尾的那位精神病患者,他在那个常看常新的段落里,像是鬼上了身,大玩特玩人格分裂,广角镜头里,那张变形的脸,任李诚儒如何夸张,都不为过,都是恰当的。
《大腕》(2001)
这一段表演,已经被收录到教材里去了,什么叫收放自如,什么叫如入无我之境,李诚儒的这段神乎其神的表演,就是最好的说明。
冯小刚后来又找他演一个同样精神有状况的人,一位俗片的导演。这里显然隐含着冯小刚自己的夫子自况。在那部《私人订制》里,李诚儒扮演的大导的精神症状,被称之为雅过敏,意思是说,他跟高雅是无缘的。为了治好这雅过敏,还得挂着吊瓶,驱病床,前往声色场所。
《私人订制》(2013)
夜总会的美女一拥,刚刚还奄奄一息的大导就立马来了精神。那是我目前,最后一次看到李诚儒出演的电影。感觉,他个人好像还挺满意这部电影的,还自导自演过一部片子,就叫《大导》,可惜无缘一见。
《私人订制》(2013)
很多人说李诚儒是个活在旧时代的人,听起来是批评,但我觉得还好。你活在新时代,就很得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