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严嵩和胡宗宪的师弟之情。胡宗宪是用一只手带来严嵩的。
正如高拱那句话说得很好,“倒不是说人都不会变的,但是胡宗宪的根是在严嵩那里”。可见,严嵩和胡宗宪二人的师徒情谊之深,在大明朝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体现得很好,抄沈一石的家超出了很多账册,涉及当时大明的浙江官场以及宫里面的很多人。胡宗宪不得不连夜兼程,从浙江赶往北京,向嘉靖禀明情况。胡宗宪在内阁朝房等了很久,加上一路奔波,所以在嘉靖面前,差点饿晕了。不得已,嘉靖便赏赐了他一碗莲子羹,并让胡宗宪站着喝完了。后来,胡宗宪奉旨到了严嵩的府上。严嵩第一句话便问的是胡宗宪吃饭了没有。
得知胡宗宪还没有吃饭以后,严嵩立刻叫来了随从,让随从把家里晚上剩下的饭菜热热,赶紧弄好了,给胡宗宪端过来。胡宗宪坐着吃恩师的热菜热饭,内心肯定是五味杂陈。
莲子羹和热菜热饭,其实便能够说明胡宗宪为什么不愿意出卖严嵩。严嵩没有把胡宗宪当外人,非常器重他,也真心对他好。即使天下人都骂严嵩是个大奸臣,可是这个大奸臣是自己的恩师,是一个把自己当国士的恩师。
二、改稻为桑这个国策的问题。
可是严嵩对他不管有怎样的恩情,他还是做着大明朝的官。作为一方的封疆大吏,胡宗宪是需要从浙江全局作为出发点。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胡宗宪就是不愿意改稻为桑。因为在朝堂之上,正如嘉靖和严嵩所商议的那样,桑田比稻田的收入高,而赋税还是按照桑田来收收税。按照道理来说,老百姓应该是踊跃种桑才是呀。可实际情况下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种桑?胡宗宪这样的官员也不愿意急着改稻为桑呢?
因为嘉靖和严嵩只是算明面上的帐。可是实际上,大明朝的官员收入低,不管干什么事情,上上下下的人都要从中间捞银子。退一步讲,如果不捞银子,很多人为什么费劲心机来干这个事情呢?对于这一点,从鄢懋卿南下巡盐就能够看出来。巡盐弄了500多万两银子,其中有200万两银子分为了三份,一份归自己,一份归严嵩、另外一份在京城中打点。
为什么严世蕃要毁堤淹田?为什么浙江的郑必昌、何茂才等人非要贱买老百姓的田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只有这样,八石一亩、十石一亩的买下土地,形成了巨大的差价,才能有人愿意去干,才能打点好上上下下的人。
那么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改道为桑呢?老百姓不傻呀,他们也知道桑田的收入高,为什么不都自愿改成了桑田?除了前面所说的官府强行压价购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生丝不能吃。老百姓需要把生丝换成银子,再用银子购买粮食。
这个过程是很容易被商人联合起来压价的。以沈一石为例,他只要联合其浙江的商人,趁机压价,这时候老百姓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因为人毕竟要吃饭!所以可以看到浙江当时的人只是种桑田,为的就是防止有人趁机压价。
三、胡宗宪的难处。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难处,可是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严嵩严世蕃急等着用钱,为了补亏空,只能干这种剜肉补疮的事情来。裕王身边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又想趁机发难。可以说浙江的改稻为桑完全成了他们上层斗争的战场。
胡宗宪可以说是夹在里面左右为难,他身边有裕王府的谭纶、司礼监的杨金水以及严世蕃的郑必昌、何茂才。可以说,那一边都不好得罪。不过,如果真按照严世蕃那样做,是非常容易闹出民变的。因为严世蕃改稻为桑的策略太急躁了。一下子兼并这么多人的田地,浙江是受不了的。此时,倭寇又在作乱,很容易爆发叛乱。
为此,胡宗宪的办法是慢慢改,这样每次涉及的人要少一些,对老百姓的伤害也会小很多。可是严世蕃却认为胡宗宪这是倒戈了,想通过这件事卖人情给裕王。于是他强行毁堤淹田,并把找个理由把胡宗宪浙江巡抚给免了,让他一心去抗倭。